喝水,流汗,七个寒热错杂方,前列腺炎,痛

如何喝水?

喝水的时候,不能喝的太快,应该慢慢地喝水,一次喝一点,不应该一次性喝太多,会加重胃的负担。

这就相当于感冒后,不要吃肥甘厚味,应清淡饮食,吃好消化的食物。慢慢地恢复胃气,等脾胃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了,才能开始“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

如《伤寒论》中,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详解71条

太阳病,用了发汗法,结果汗发的太过的时候,导致胃中干,原本在里的津液抽掉到表去发汗,进而伤了津液。血不足以养心,到了不得眠的程度。

此时应该慢慢地喝水,不应该一次性喝太多,会加重胃的负担。

如果脉浮,说明邪在表,小便不利,说明有湿停滞,“消渴”说明喝水不解渴。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株泽泻一两六株白术十八株茯苓十八株桂枝半两

(一两等于二十四株)

原方中,茯苓、猪苓、泽泻、白术都是利水祛湿剂。

茯苓、白术主要是清中下焦的湿。

泽泻在祛湿的同时饮水上行,有利于祛在下焦的湿,临床上如果脚肿,就会加上泽泻。

猪苓为本方的君药,一方面起利湿的作用,一方面起到清热的作用,因此猪苓有止渴的功能。

桂枝有两个作用,一是解表,一是治疗气上冲胸,振奋心阳。

本方中,泽泻与白术的比例是5:3,《金匮要略》中泽泻汤由泽泻与白术组成,比例是5:2。泽泻与白术配伍,能清中焦的停饮,也能祛在上的湿,从而降低颅压,临床上高血压的病人,如果用泽泻、白术按照5:2的关系,血压很可能很快就掉下来,尿液增多,一下子就降下来了,但是这个人素来有低血压的现象,用泽泻一定要小心。不然很可能会出现脑供血不足的头晕现象。

通过流汗,能看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夏天天气热,出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大家基本上都出汗,也看不出什么不同,但是在初秋天气稍微凉爽一些的时候,大家出汗情况开始显出差别,通过看一个人的出汗状况,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健康状态了~

少汗,无汗

生活中有很多人,一年四季都很少出汗,甚至不出汗。这种情况其实反应了身体处于久虚的状态。

咱们身体出汗是需要推动力的,中医上叫做“手太阴肺经开在上”,久虚之人,身体推动力极差,长期不出汗,毛孔闭塞比较严重。这种情况常见于糖尿病、肿瘤患者。

怎么办?

对于久虚的朋友,千万不要只在意不出汗这个情况,身体是一个整体,身体一定不光有少汗、无汗的问题。所以要根据身体整体的情况辨证用药,注意脾肾的恢复。

中医认为“血汗同源”,平时可以多喝药膳,以助汗源。

小编精心推荐——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的制作并不复杂:

材料:当归45g生姜45g羊肉g,黄酒、调料适量

做法:将羊肉洗净,切成小块,生姜切成薄片,当归洗净,一齐放在锅里,加水后先用大火煮开,再用微火煨两小时左右即可。

服用前可以适当加一点盐和其他调料,吃肉喝汤。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吃一次。

另外,平时适当的跑步,可以增加全身的的疏泄、推动能力,有助于太阴肺开在上,同时也能促进太阴脾开在下,从而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继而改善身体虚弱的情况。

汗多

有的人只要天气一热,身体就会不停的出汗;如果稍微再运动一下,那出汗就更多。

这种情况人往往不耐劳,稍微一动不光出汗还容易感觉累。这是因为在表的阳气不足,固摄能力不足,导致人体容易出汗。

好比是一块电磁铁在电力不足的时候,铁屑就容易往下掉一样,人的电力不足,阳气不足,就容易固不住汗液。

怎么办?

《伤寒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可考虑桂枝加附子汤化裁的方剂

桂枝加附子汤原方剂量: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另外,如果有的人不但容易出汗,而且还怕热,天气一热,就受不了,这种情况说明体内有虚热,在用药过程总可以加入中药——石膏,石膏好比是给身体设定一个合适的温度,类似于给身体增添一个恒温装置,可以从整体改善身体的虚热状态。

不定时出汗

忽然一阵子出汗,过一会又好转,这种情况在更年期女性身上常见。这种情况说明身体能量不足,也说明营卫不调。

怎么办?

可考虑经方桂枝汤

桂枝汤:在外解肌调营卫,在内化气调阴阳

桂枝汤原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四逆汤原方:炮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

(具体用方,一定要咨询经方医师辨证治疗)

刘渡舟:《伤寒论》中的七个寒热错杂方

《伤寒论》所载的寒热之药并用方剂,概括起来有柴胡桂枝干姜汤、栀子干姜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黄连汤、乌梅丸、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一共八个方子。而柴胡桂枝干姜汤已经讲过,栀子干姜汤从略,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可以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下面分别对各方剂进行简要叙述。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是寒药、热药杂用的方子。它属于和解脾胃寒热之邪的代表方。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都是在它的方药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成。它是治疗脾胃之气失和、心下痞满而挟有痰饮的一种病证。因其挟有痰饮,故兼有呕吐之证。如结合临床观察,此证当有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或大便不调之证。本证的产生,由于脾胃阴阳不和,升降失序,中焦之气痞塞、寒热错杂,痰饮内生之所致。故用半夏泻心汤苦降辛开、和胃涤痰为主。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此证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故方用芩、连之苦寒以降之,脾气不升而生寒则肠鸣下利,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痰饮扰胃,逆而作呕,故用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参,草、枣以补之。本方清上温下、苦降辛开、寒热并用,以和脾胃,为治心下痞的主方。

心下为半表半里部位(在胸之下、腹之上),故其为病,则用泻心汤和解为宜。然小柴胡汤治在肝胆,而泻心汤则治在脾胃。两证的气机皆有出入升降不利的特点,又皆系阴阳的乖戾不和所致,若不用和解而用它法治疗,则病不能愈。尤以“心下”位于胸腹之间,乃气之上下要道,故阴阳交通不利则作痞。痞者塞也,气滞而不行,非血非水,中实无物,故按之则濡,但气痞耳。

张某,男,36岁。素有饮酒癖好,因病心下痞满,时发呕吐,大便不成形,日三四次,多方治疗,不见功效。脉弦滑,舌苔白。

辨证:证为酒伤脾胃,升降失调,痰从中生。痰饮使胃气上逆则呕吐,脾虚气寒则大便不成形,中气不和,气机不利,故作心下病。

处方:半夏1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七枚

服一剂,大便泻出白色粘涎甚多,呕吐遂减十分之七;再一剂,再痞与呕吐俱减,又服两剂,则病痊愈。

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是治心下热痞,而又阳虚不能护表,兼见“恶寒汗出”之证,一般讲,发热容易汗出,而恶寒则不易汗出。今恶寒同时汗出,反映了卫阳不足、温煦失司的情况。

卫阳,就是卫外的阳气,它出于下焦,是肾中阳气所化生,达于体表,即可“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今下焦阳虚,则化生卫阳不足,失去其温煦和固护肌表的功能,则出现恶寒汗出之证,故名之为上热下寒症。治用附子泻心汤清热痞而温阳气。

附子泻心汤是由大黄、黄连、黄芩、炮附子组成。方中用滚开水渍泡大黄、黄连、黄芩,使其以治气分之热痞,附子用水专煎,取其味厚力雄,以专补肾间阳气之虚。此方虽寒热并用,然水渍三黄,而专煎附子,则扶阳为主,而清热为兼矣。

宁乡学生某,得外感数月,屡治不愈。延诊时,自云:胸满、上身热而汗出,腰以下恶风,时夏历六月,以被围绕。取视前所服方,皆时俗清利、搔不着痒之品。舌苔淡黄,脉弦。与附子泻心汤,阅二日复诊,云药完二剂,疾如失矣。为疏善后方而归。(引自《遁园·医案》)

黄连汤

黄连汤证是属于“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的病理变化。胸中有热则呕吐,胃中有邪气则腹痛或下利。治以黄连汤,则寒温并用、甘苦互施,以调理上下之阴阳,和解其邪。

黄连汤由黄连、炙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所组成。方中用黄连以清胸中之热,干姜温脾胃之寒,桂枝宣通上下之阳气,半夏降逆止呕,人参、甘草、大枣益胃安中,使之有利于斡旋上下,而调理寒热阴阳。

徐州李某,病呕吐而大便下痢,日三四行,里急后重,有红白粘液。病经一载,各处就医不愈。因事来京,经友人介绍,让我为之诊治。脉弦而滑,按之无力,舌红而苔白。

辨证:此乃寒热错杂之邪,分据脾胃上下,若只治其一,或以寒治热,或以热治寒,皆不能奏效。当寒热并用,应仿黄连汤法。

处方:黄连9克,干姜9克,桂枝9克,半夏9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大枣七枚

前后共服六剂,一载之疾从此而愈。

乌梅丸

乌梅丸是治厥阴病的主方。病至厥阴,则阴阳互相进退,以寒热错杂之证为其特点。如“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证。又因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其可表现为吐蛔、手足厥冷,叫做“蛔厥”证,都可用乌梅丸进行治疗。

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本方为治厥阴寒热错杂以及蛔厥证的主方。方用乌梅醋浸以益其阴,以和其阳,有和肝安胃、敛阴止渴、安蛔的作用,附子、干姜、桂枝温经扶阳以胜寒;川椒、细辛味辣性温,能通阳破阴,且能杀蛔虫,黄连、黄柏苦寒以清热烦,并伏蛔虫而治吐,人参补气以健脾,当归补血以养肝。诸药配合,使寒热邪去,阴阳协调,柔肝温肺,安蛔敛冲,是为制方之旨。方中虽寒热并用,但以温药偏多,又得乌梅酸收敛固,因而可治疗寒热滑脱之久利。用米与蜜甘甜之品为辅料作丸,不但能养胃气之虚,且可投蛔所好而作为驱蛔之诱饵。

甘肃上寨周某,女,36岁。突然发生右上腹部阵发性急剧疼痛,四肢发凉,冷汗津津,而又作呕。既往有蛔虫史。检查:面有“虫斑”,脉弦而劲,舌绛而苔褐。辨为厥阴病的“蛔厥”之证。乃按乌梅丸的方药改为汤剂,一剂分三次服。共服两剂,则痛止人安。

然因口苦甚,仍有呕吐,问其大便已数日未行。转用大柴胡汤一剂,服后泻下大便及蛔虫多条,从此而得愈。

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汤,治疗表邪内郁,气机不畅,上热下寒,阴阳不和之证。因其阳邪内陷,郁而不达,故使原来浮数之脉一变而为沉迟。切其下部尺脉而又不至,是乃气机受阻,而脉道不利所致。气机既阻,则阴阳气不相顺接,故手足为之厥冷。若内陷之阳邪淫于上,则上热而为咽喉不利与吐脓血之证,阳郁于上,不能主持于下,故证又见泄利不止。此证阴阳上下并受其病,而虚实寒热亦复混淆不清,故治其阴则必伤其阳,若补其虚,则又碍其邪。因而属于难治之证。然仲景出麻黄升麻汤寒热兼治,外宣阳郁之邪,内滋肺胃之阴,既清上而又温下,务使阴阳自和则病愈。

麻黄升麻汤由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葳蕤(weirui)、芍药、天冬、桂枝、茯苓、炙甘草、石膏、白术、干姜组成。方中用麻黄、升麻的剂量较大,用以宣发陷下阳郁之邪,用黄芩、石膏以清肺胃之邪热,桂枝、干姜通阳温中以祛寒,当归、芍药养血以和阴;知母、天冬、葳蕤滋阴降火以和阳;甘草、茯苓、白术不仅能健脾益气而止利,且能安胃和中而交通上下。此方汇合补泻寒热之品而成方,使其相助而不相悖。虽用药多至十四味,但不是杂乱无章,为治疗寒热错杂之证,寓有精当的意义。

李梦如子,曾二次患喉疾,一次患溏泻,治之愈。今复患寒热病,历十余日不退,邀余诊。切脉未竟,已下利二次,头痛、腹痛、骨节痛,喉头尽白而腐,吐脓样痰夹血,六脉浮、中两按皆无,重按亦微缓,不能辨其至数,口渴需水,小便少,两足少阴脉似有似无。诊毕无法立方,且不明其理。连拟排脓汤、黄连阿胶汤、苦酒汤皆不惬意,复拟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终觉未妥。又改拟小柴胡汤加减,以求稳妥。继因雨阻,寓李宅附近,然沉思不得寐,复讯李父:病人曾出汗几次?曰:始终无汗。曾服下剂否?曰:曾服泻盐三次,而至水泻频作,脉忽变阴。余曰:得之矣。此麻黄升麻汤证也。病人脉弱易动,素有喉疾,是下虚上热体质。新患太阳伤寒而误下之,表邪不退,外热内陷,触动喉病旧疾,故喉间白腐,脓血交并。脾弱湿重之体,复因大下而成水泻,水走大肠,故小便不利,上焦热盛,故口渴;表邪未退,故寒热头痛、骨节痛各证仍在;闭于内,故四肢厥冷;大下之后,气血奔集于里,故阳脉沉弱;水液趋于下部,故阴脉亦闭歇。本方组成有桂枝汤加麻黄,所以解表发汗,有苓、术、干姜化水利小便,所以止利;用当归,助其行血通脉,用黄芩、知母、石膏以消炎清热,兼生津液;用升麻解咽喉之毒,用玉竹(即葳蕤)以祛脓血,用天冬以清痰脓。明日即可照服此方。李终疑有败征,恐不胜麻、桂之温,欲加丽参。余曰:脉沉弱肢冷是阳郁,非阳虚也,加参转虑掣消炎解毒之肘,不如勿加,经方以不加减为贵也。后果愈。(引自《陈逊斋医案》)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是治疗上热下寒的寒热格拒而发生的“食入口即吐”,以及下利为甚的吐利交作之证。所以用本方清上温下而两治寒热。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由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组成。方中用黄芩、黄连以泄上热,用干姜温脾以去寒,人参健脾以补虚。本方寒热并用,苦降辛开,干姜又可引导芩、连,使热邪不发生格拒。所以,有的注家认为,此方也治“火逆”的呕吐。

于某,男,29岁。夏月酷热,贪食寒凉,因而吐泻交作,但吐多于泻。且伴有心烦、口苦等证。脉数而滑,舌苔虽黄而润。

辨证:为火热在上而寒湿在下,且吐利之余,胃气焉能不伤。是为中虚而寒热相杂之证。

处方:黄芩6克,黄连6克,人参6克,干姜3克,嘱另捣生姜汁一盅,兑药汤中服之。

一剂即吐止病愈。

《伤寒论》的寒热错杂方剂,是张仲景对方剂学一大创举。其科学价值很高,我们应当很好地继承与发扬。以上所讲的七个寒热并用的方子,在治疗上虽皆有调和阴阳和解寒热之邪的作用,但它们又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半夏泻心汤虽调和阴阳而功在治痞;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虽调和阴阳而功在治呕;乌梅丸调和阴阳而功在治蛔;麻黄升麻汤调和阴阳而功在发汗;附子泻心汤调和阴阳而功在扶阳止汗。这些均体现出中医学同中有异,随证施治的特点。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刘渡舟医书七种·伤寒论十四讲》,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刘渡舟。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胡希恕中医临床精华——前列腺炎治疗经验谈病系多证有关连必须辨证方消灾

前列腺炎是临床常见病,它又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前列腺炎,主要表现尿急、尿频、尿痛,会阴部坠胀疼痛,并向腰骶部、阴茎、腹股沟部放射,常可出现高烧、恶寒、头痛、身痛等症,有如急性淋证。前列腺液化验,可见脓细胞。直肠指检,可扪及肿大的前列腺,灼热,触痛。如已化脓,可有波动感,脓肿破溃后可自后尿道、直肠或会阴都穿刺出稀薄带臭味的脓液,继而全身症状可迅速消退。

慢性前列腺炎主要表现为:排尿不畅、尿频、尿急,排尿时感尿道灼热、或尿痛,或见血尿,或见排尿困难,或淋沥不爽,或排尿终末或大便时.尿道流出乳白色粘液,或会阴部坠胀疼,有时牵拉阴茎、睾丸痛,或出现小腹、腹股沟、大腿内侧等处痛。由于病情轻重不一,病程长短不同,临床症状也复杂多变。常见的症状为:身疲乏力,头晕,五心烦热,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膝软,性功能障碍,如阳痿、遗精、早泄等。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患者,临床症状轻、不明显,因有遗精或早泄或阳痿而找中医看病,经检查方知有前列腺炎症。一般通过前列腺液检查可以确定诊断。

中医古代无前列腺炎这一病名,但根据临床表现,中医古代早有类似的记载,如急性前列腺炎似属中医的“悬病”和“穿档发”;慢性前列腺炎类属于中医的“白淫”、“精尿”、“精浊”、“劳淋”、“淋浊”、“白浊”、“遗精”、“早泄”、“阳痿”等病证范畴,由此也可知,前列腺炎可出现许多证,治疗该病也必须从证入手,辨证论治才能奏效。

炎是邪客证各异虚实不同治有殊

例1李某,男,46岁,病案号l

初诊日期年5月31日:既往有慢性前列腺炎史,近一周来,出现头晕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身疲乏力,四肢酸软,曾服两剂桑菊饮加减,热不退,因有尿急、尿痛、尿浊,又给服八正散加减,诸症不减。今日仍恶寒发热,全身酸楚,有时汗出,尿急、尿痛、尿浊,下午体温38℃,大便如常,小便黄赤,尿常规检查:白细胞成堆。舌质淡而有紫斑,舌苔白腻,脉细滑数,寸浮。

此证极似湿热下注之象,但已用八正散不效,可知有隐情,故又细问其症,得知有口苦,胸满闷,由《伤寒论)第条:“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脉浮数者,可下之”之句悟出,此证为湿热内结.辨方证为大柴胡汤合增液承气汤:

柴胡四钱,白芍四钱,枳实三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大黄二钱,炙甘草二钱,生地五钱,麦冬四钱,玄参四钱,生石膏二两。

结果:上药服两剂,热退身凉和,固仍有尿痛、尿急,改服猪苓汤加大黄,连服六剂,诸症已。

按:本证病灶、炎症在下、在前列腺,但症候反应却在半表半里及里,且已现津伤,此时如仅用利湿通淋于下,必致津更伤,邪更踞于里,正虚里实,津伤热更盛,病情益甚,局部可能化脓,有可能形成“穿档发”。胡老秉承仲景医论并据临床经验仔细辨证,辨证准确,治疗得当,治从清里及和解半表半里,同时又益津增液,故能使热退身凉和。再进—步清理余邪,使病痊愈。

例2刘某,男.45岁,病案号。

初诊日期年2月9日:自上月25日发热,尿痛,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发作,已用抗生素治疗一周,效不明显而转中医治疗,曾服辛凉解表及利湿清热剂,汗出益甚而症不退,现症:汗出,恶风,头痛,身疼,口苦,胸闷,腰痛,大便干,溲赤,尿道灼痛,舌苔薄白,脉细弦滑。此为表虚犹未解,而里热已盛,呈三阳合病,为柴胡桂枝汤加黄芪生石膏方证:

柴胡四钱,黄芩三钱,生姜三钱,半夏三钱,党参三钱,大枣四枚,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黄芪五钱,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一两半。

结果:上药服三剂,头痛、身疼已,汗出恶风减,上方再加生苡仁六钱,麦冬四钱,服六剂,诸症已。

按:本证有大便干、溲赤、尿道灼痛等,乍看为里实热证,但胡老据汗出恶风、身疼等首辨为表虚证,表虚则营卫虚,可知胃不实,以是可知里热盛而不实,当为柴胡桂枝汤加生黄芪生石膏方证。服之表解,半表半里和,里清,诸症随之亦消。不着眼消炎而炎自消。

例3王某,男,30岁,首都机场病案号。

初诊日期年6月11:患前列腺炎已半年余,已服中西药治疗,疗效不理想。现症:腰痛,时小腹痛,或睾丸坠胀痛,时尿道涩痛,大便时尿道口有乳白色粘液流出,尿频而量少,尿色红黄,口干思饮,舌苔白根腻,脉弦滑。证属湿瘀阻滞,治以利湿化瘀,与猪苓汤加生苡仁大黄:

猪苓三钱,泽泻四钱,滑石五钱,生苡仁一两,生阿胶三钱,大黄一钱。

结果:上药只服二剂,症大减,因腰痛明显,上方加柴胡桂枝干姜汤,服半月,症状基本消失。

按:胡老常用猪苓汤加减,治疗肾盂肾炎、膀胱炎、急慢性前列腺炎,泌尿系感染等,其主要辨证依据是口渴,即属内热者。本例虽有腰痛,但无明显表证,面有口干思饮,尿道涩痛,尿黄等,以湿热挟瘀为著,故以猪苓汤加生苡仁、大黄,利湿化瘀,使邪去症已。

例4方某,男,43岁,病案号。

初诊日期年12月7日:三个月来尿不尽、尿频、阴囊抽缩,曾查前列腺液,白细胞15~20,卵磷酯小体(++),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西药治疗,疗效不明显。后转中医诊治,以补肾、舒肝等治疗,症不减反加重。近症:常腰痛,小便不畅,尿不尽,尿频,食后则少腹拘急、心中摆忙、晕眩、阴囊和阴茎挛缩,现症恶寒、头晕加重,舌苔白,脉细弦。此外寒内饮为患,为五苓散方证:

桂枝三钱,茯苓四钱,泽泻五钱,猪苓三钱,苍术三钱。

结果:上方服三剂症减,继原方服六剂,诸症基本消除。

按:前阴为宗筋所聚,肝肾所主,一般遇阴缩挛急,要想到补肝益肾。但本例慢性前列腺炎为水饮为患,且呈外寒内饮之证,补则激动内饮,饮邪上犯,故现头晕、目眩,正邪相争,内外皆急,故恶寒、腹拘急、囊缩挛急。此时唯有在解表的同时利水,方能使表解水去,五苓散正是这种作用。这里也可看出,例3和本例同是慢性前列腺炎,因表现的方证不同,所以治疗用药也就不同。中医治疗有无疗效,关系所在,不可忽视。

例5陈某,男,36岁,病案号。

初诊日期年7月30日:自年来会阴常坠胀或痛,经西医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中西药治疗未见明显效果,近一月来症状加重,会阴胀痛,晚上更甚,影响睡眠,时少腹挛痛,腰酸膝软,小便余沥,尿后或大便时尿道有乳白色帖液流出,舌苔白,脉沉弦细尺滑。此虚寒里急,为小建中汤加小茴香桑螵蛸乌药方证:

桂枝三钱,白芍六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饯,饴糖二两,小茴香三钱,桑螵蛸三钱,乌药三钱。

结果:上方服六剂,会阴坠胀及痛减,上方加生苡仁、猪苓等服一月,诸症基本消失。

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3条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多是指里虚寒引起腹中痛,有不少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出现该方证,用小建中汤加减治疗多取佳效。

性功障碍邪所为但补肾虚必遭殃

例6白某,男,35岁,病案号。

初诊日期年6月23日:自年4月出现失眠,且越来越重,相继出现头晕、耳鸣、早泄、遗精、小便不利,西医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神经衰弱。服药治疗无效,而转中医诊治,曾服人参养荣丸、全鹿丸等不效,且症益重。来诊时症见:失眠,自汗盗汗,头昏脑胀,耳鸣,眩晕欲吐,不敢睁眼、少腹悸动,早泄,遗精一周三次,舌苔白根厚,脉沉细数。此阳气下虚,虚火上亢之证,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白薇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生龙骨五钱,生牡蛎五钱,川附子三钱,炙甘草二钱。

结果:上方服六剂,睡眠好转,只遗精一次。7月2日改他医处方,与知柏地黄丸,服后遗精,耳鸣皆加重,继与上方加酸枣仁加减,经两月治疗,遗精已,早泄减,余耳鸣,继合用酸枣仁汤服月余,症渐平。

按:前列腺炎常引起性功能障碍,如遗精,早泄、阳痿等,改善这些症状,当然要治疗前列腺炎症。但治疗前列腺炎症必须辨证,本例在治疗初及治疗中已显示,一见遗精、早泄便以肾虚补治是不准确的,必须辨清病本,并与相应的方药,才能收效。本例因长期失眠、自汗、盗汗,营卫不固,外邪易侵,长此以往,出现阳虚于下,虚阳亢于上,因此治疗必须调和营卫以抗邪外出,同时用附子温补在下之阳虚,用白薇,生龙骨,生牡蛎涩敛浮阳,这样有的放矢,才能治好慢性前列腺炎,才能治好遗精、早泄。

例7仓某,男,30岁,病案号。

初诊日期年2月28日:结婚即现阳痿、早泄,病已4年,经中西医诊治毫无起效。经查有慢性前列腺炎,近服桂附地黄丸未见疗效。近症:阴茎勃起弱,举而不坚,且不持久而早泄,素动念见色流精,大便前后,每因腹压增加而有乳白色粘液流出,腰酸楚,耳鸣,舌苔白,脉弦细。此属营卫失和,上热下寒,治以调和营卫,温下敛上,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白薇三钱,川附子三钱,生龙骨八钱,生牡蛎八钱,炙甘草二钱。

结果:上方服三剂,耳鸣大减,见色流精、大便时尿道溢液亦减。上方加四逆散,服六剂,自觉症状皆好转,偶有耳鸣腰酸,精神好转。与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二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服六剂,告之阳痿已。

按:《内经》谓:“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此患者长期患慢性前列腺炎,伴见阳痿,早泄,证现阳气虚于下,虚阳浮于上,其关键在阳虚不能密固,对于这种证,古人已有成熟的治疗经验,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8条曰:”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目的,在于温下寒,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收敛浮阳,潜阳入阴,阳能固密,阴亦能守,精亦不致外溢,阴阳和则功自调。又本患者,长期抱病情郁气滞,因此后期治疗,辅以四逆散舒肝理气,使阳气得舒,这样治愈慢性前列腺炎,也即治好了早泄、阳痿。

怕得痛风,“管住嘴”真的有用吗?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一旦得了痛风,一定要管住嘴,大鱼大肉不要吃,一定要吃得清淡。然而,要降尿酸,“管住嘴”真的有用吗?

走近痛风

西方历史上许多帝王将相患有痛风,人们认为和“酒肉”有密切关系,痛风也称为帝王病。

管住嘴,问题就解决了吗?

小编查阅了最新的资讯得知,痛风的产生与尿酸密切相关。

尿酸是啥?

尿酸存在于血液中,是嘌呤代谢的产物。人体代谢会产生嘌呤。

从食物中的确会摄入嘌呤,但是血液中的尿酸,20%来自食物,80%由体内代谢产生。也就是说,仅仅通过“管住嘴”,限制嘌呤的摄入来降尿酸,效果十分有限,因为只有20%的尿酸来自食物。

上面是尿酸的产生渠道,还没完!尿酸要通过肾脏经由尿液排出体外,如果存在排泄障碍,即使再怎么限制饮食,也会产生高尿酸的问题。

而有研究发现,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原因,“生成增加”仅占10%,“排泄障碍”占90%。管住嘴,看来不是一个绝对的办法!

中医如何看痛风?

西医从一个更微观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中医总是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

尿酸属于血液中的一项指标,中医认为“脾统血”,一个“统”字,足见古人之智慧。脾统血,好比是统帅三军,掌管着军队的招贤纳士,新老更替。尿酸的摄入和排泄,有条不紊的进行,就是一个正常态,如果期间出了问题,那必然责之将领。而在中医看来,这个将领就是脾之功能。

再比如贫血、白血病、糖尿病等,血液指标都出了问题,首先就要想到“脾统血”,责之脾功能,而脾胃本互为表里,所以归根结局是脾胃功能的严重下降。

痛风如何预防和治疗

一、饮食

虽说管住嘴不是预防痛风的有效方法,但是这决定不是从此以后就可以大快朵颐,大口喝酒了。

青岛为什么是痛风病最高发的区域之一?有一句流行语:海鲜加啤酒,痛风跟着走。不仅仅是海鲜啤酒可以提升尿酸值,更关键在于寒凉伤脾胃。个个挺着啤酒肚,脾胃严重虚寒的朋友,痛风的发病率会大大增加!

所以,从饮食上杜绝寒凉(指的是食物的温度),多食热粥,热汤。

二、艾灸

平时可以艾灸关元+中脘穴,培本固元~

痛风发作时,可以艾灸痛处。如果有明显的红肿热痛情况,前期艾灸可能会加重~

三、经方

平时可以用恢复脾胃功能的经方,比如附子理中汤、小建中汤等,一定不要忽略了,痛风病人局部有虚热情况,别忽略了阶段性在方剂中加石膏(有清虚热的作用)。

痛风发作,经方可以考虑使用桂枝芍药知母汤~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原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

参考剂量:桂枝60g白芍45g炙甘草30g麻黄30g生姜75g炒白术45g知母45g防风45g附子30g(先煎90分钟)一剂

熬药方法:

全部药材放到一起,第一次煎药时间为大火烧开,小火煎50分钟,倒出药液。

将剩下的药材再加水,大火烧开,小火煎30分钟,倒出药液。

服用方法:

将两次的药液合到一起,搅拌均匀后分成两份,一次喝一份,早一次晚一次或者中午一次,晚上一次,饭后十分钟到一个小时服用。喝之前热透。

特别说明:汉制剂量一两等于15.g。

所选方剂,仅供参考,方剂的选用化裁一定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整体情况,如有特殊需求,须遵医嘱。

治疗中耳炎,有何妙招?

耳内堵塞?闷胀?耳朵流脓?耳鸣?听力下降?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中耳炎的典型症状。而了解此病的人却很少,我们中医有什么好办法吗?

如何看中耳炎?

中耳炎俗称“烂耳朵”,《灵枢.经脉篇第十》指出足少阳胆经……入耳中。

肝胆互为表里关系,由此可见,中耳炎的问题,尤其是长久不愈的慢性中耳炎,主要与肝胆问题重有关。

面色发污,脾气急,倔,肌肤甲错,黑眼圈,偏头痛,经常性的口腔溃疡等等这些都是常见到的也是很典型的肝胆问题重的表现。如果你有中耳炎的情况,不妨对号入座一下。

另外,很多小孩子只要感冒了,中耳炎问题就会加重,其实是因为这些孩子身体比较差。咱们说六经传变,感冒发烧怕冷,说明病邪在太阳经层面,如果一感冒就中耳炎发作,说明到了少阳层面(更深一个层面)。

举个例子,敌军入侵一个国家,如果边疆防守寡不敌众,国家内部就要沦陷。放到身体也一样,感冒经常中耳炎发作的人,平时身体就很差了。

如何看待炎症?

对于炎症的问题,中医认为是有“虚热”。中耳炎,在于虚热上扰。

咱们经常说“上热下寒”,中下焦越虚寒,虚热也就越厉害。脾胃好比是一个大轮子,脾中清气升,胃中浊气降,一升一降中,脾胃功能运转自如,寒热交融,如果脾胃功能出了问题,阴阳隔绝,而本身“火性上炎”,虚热就容易上扰,就容易出现中耳炎的问题。

而且本身脾胃功能弱,化生津液就不足,体内可以利用的“水”越少,虚热也就越重。

由此可见,出现中耳炎的问题,必然脾胃功能弱。

中耳炎的治疗,有何妙招?

孩子患了中耳炎,家长非常苦恼,苦于没有良方,让孩子少受罪!

很多人说,有了炎症,不就是各种消炎方法吗?

上面分析了这么多,有心人可能能看到,如果用了消炎药,或者用中药中一派寒凉的药,打着清热消炎的旗号,却干了寒凉伤脾胃的事儿!

一、多喝粥汤,忌寒凉

有中耳炎的朋友,平时一定多喝粥汤,米汤每天三升以上,能很好的补充身体津液水平,而且有养胃气的功效。

和寒凉的食物说再见,好好养好自己的胃气。

二、经方

耳朵反复流脓,发胀发闷,经方四逆散、排脓散有用到的机会。

四逆散组成: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排脓散组成:枳实芍药桔梗

参考用法:柴胡30g赤芍60g枳实45g炙甘草30g桔梗30g生姜45g一剂

熬药方法:

全部药材放到一起,第一次煎药时间为大火烧开,小火煎50分钟,倒出药液。

将剩下的药材再加水,大火烧开,小火煎30分钟,倒出药液。

服用方法:

将两次的药液合到一起,搅拌均匀后分成两份,一次喝一份,早一次晚一次或者中午一次,晚上一次,饭后十分钟到一个小时服用。喝之前热透。

特别说明:汉制剂量一两等于15.g。

所选方剂,仅供参考,方剂的选用化裁一定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整体情况,如有特殊需求,须遵医嘱。

赞赏

长按







































涓浗鐧界櫆椋庡尰闄?
灏忓鐧界櫆椋庡垵鏈熺棁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litongxie.net/tbcs/4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