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痛风和西医痛风,不是一种病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增高引起的一组疾病,常有家族遗传史,多有饮食条件优越者患本病。

据医学专家研究,古人眼中的“风痹症”,与现代医学所说的“痛风”症状相近,有人就将痛风的中医病名也称为“痛风”。

但事实上,中医所说的“痛风”,和现代医学的“痛风”并不是一回事。

现代医学所说的痛风,是指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并可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者可出现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痛风常伴发中心性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以及心脑血管病。

而中医“痛风”一词最早见于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独活,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

这里的“痛风”是指由于邪风侵袭导致的关节疾病,应当属于痹证范畴。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对痛风颇有研究,《格致余论·痛风论》云:“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

说明“痛风”乃因血热当风遇湿受寒,湿浊凝滞阻于经脉,表现为“作痛,夜则痛甚”,也应属于痹症范畴。

清代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曰:“痛风一名白虎历节风,实则痛痹也。”

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则曰:“痛风,痛痹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攻痛,至夜更剧。”

《医学入门》曰:“痛风,形怯瘦者,多内因血虚有火;形肥勇者,多外因风湿生痰;以其循历遍身,日历节风,甚如虎咬,痛必夜甚者,血行于阴也。”

《医学六要》曰:“痛风,即内经痛痹。上古多外感,故云三气合而为痹。今人多内伤,气血亏损,湿痰阴火,流滞经络,或在四肢,或客腰背,痛不可当,一名白虎历节是也。”

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又指出:“一切痛风肢体痛者,痛属火,肿属湿,……所以膏粱之人多食煎、炒、炙、酒肉,热物蒸脏腑,所以患痛风,恶疮痈疽者最多。

从上述文献论述中可以看出,“痛风”这一病名,在许多中医文献中均有论述,但有些并非与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痛风相符合,虽病名为痛风,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并不相同,但有一个共性,把该病视为一种因外受风寒湿邪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属痹证。

中医的“痹病”是指因外邪侵袭肢体经络而致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证。严重者可致肢体残废,丧失劳动力。

中医痹病相似于现代医学自身免疫病范畴,诸如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多见。

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肤、筋骨等部位疼痛,或肿胀僵硬,麻木重着,或屈伸不利,甚则关节肿大变形,强直不伸,肌肉萎缩等。多与气候变化有关,好发于青壮年,女多于男。

将古代中医文献所论“痛风”所指广义的痹证,与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痛风病相比较,二者存在较大的差别,而国医大师朱良春提出的“浊瘀痹”病名,则更契合现代医学所言“痛风”病机。

从临床观察,有其特征,如多以中老年,形体丰腴,或有饮酒史,喜进膏粱肥甘之人为多;关节疼痛以夜半为甚,且有结节,或溃流脂液。从病因来看,受寒受湿虽是诱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湿浊瘀滞内阻,才是其主要病机,且此湿浊之邪,不受之于外,而生之于内。

因为患者多为形体丰腴之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啖之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因之痰湿滞阻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滞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结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或郁闭化热,聚而成毒,损及脾肾,初则腰痛、尿血,久则壅塞三焦,而呈“关格”危候,即“痛风性肾炎”而致肾功能衰竭之症。凡此悉皆浊瘀内阻使然,实非风邪作祟,故我称之为“浊瘀痹”,似较契合病机。

“中医学之痛风是广义的痹证,而西医学之痛风则是指嘌呤代谢紊乱引起高尿酸血症的‘痛风性关节炎’及其并发症,所以病名虽同,概念则异。”同属痹证,又谓之痛风,虽然突出了痛之特点,但名出多门,相互重叠,且与现代医学之“痛风”相混淆,不利于临床治疗与研究。

赞赏

长按







































鏈濂界殑鐧界櫆椋庢不鐤楁柟娉?
涓撳涓轰綘鍒嗘瀽鐧借殌鐥囨湁浣曡〃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litongxie.net/tbcs/4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