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嘌呤代谢异常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内和关节周围组织,可引起痛风性关节炎并形成痛风石,晚期会造成关节结构破坏。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痛风的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可有效减少或预防痛风并发症的发生。但目前对痛风的诊断尚缺乏可靠的方法,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生化检查。痛风确诊需依靠关节穿刺,在偏振光显微镜下找到特征性的尿酸盐结晶是诊断痛风最特异的方法。
但该方法多用于较大的关节,且关节滑液内尿酸钠结晶数量少、穿刺部位较深、操作复杂、技术要求较高,容易产生假阴性。同时,该方法为有创伤性,相对风险性高,并发症多,患者接受程度差,故而不能作为常规检查方法被广泛应用。
对于大多数具有典型发作部位及发作特点的患者,医生依据临床经验即可做出诊断。但约有30%~40%的痛风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在发作时正常,仅约50%的病例表现为典型的急性痛风表现,导致部分非典型发病部位、血尿酸水平正常的患者目前缺乏及时准确的诊断手段。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超声、X线片、CT、MRI等影像检查方法对痛风性关节炎进行诊断,各种检查方法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均有限,特别是对早期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
比如,X线片和常规CT一般用于痛风晚期病变的评估;MRI可以评估较早期病变,但特异性低,扫描时间长,费用高;超声的"双轨征"对痛风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是分辨率低,观察视野小,对操作者依赖性强。
那么,既然痛风的病理基础是尿酸盐结晶析出并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沉积,因此通过无创性影像方法发现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中的尿酸盐晶体可以作为痛风诊断的关键技术。双源CT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能量下X线片衰减值不同的原理,能够区分不同成分的组织,通过电脑将不同组织用不同颜色标记出来。
双源CT能无创、快速地扫描限定区域,能准确并特异地识别并分离尿酸盐(绿色伪彩)和钙盐(紫色伪彩),同时其自带的自动化体积分析软件还可重现尿酸盐沉积物的有无、部位、形态、大小,为评估痛风患者尿酸盐沉积情况提供帮助,有助于痛风的诊断和病情监测。
下面是一张痛风患者常看到的双源CT检查报告。绿色区域为尿酸盐结晶,这很好理解。而紫色区域为钙盐沉积,当机体内有异物存在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吞噬细胞吞噬异物,发生纤维化,久而久之发生钙化等,是很正常的机体反应。也就是说,钙盐沉积的地方意味曾经有过炎症发生。
国内外初步研究报道表明双源CT在发现尿酸盐结晶沉积病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此外,双源CT还可评估降尿酸治疗的效果,因为血尿酸降低能使沉积的MSU晶体溶解。因此,通过痛风石的三维容积评估,双源CT无创性诊断痛风以及衡量体内尿酸盐的负荷,可以指导降降酸治疗时机、剂量和疗程。
需要注意的是,CT过程中电离辐射的使用,虽然痛风石一般位于远离躯干的四肢末端部位,但还是有一定的辐射风险。
更多痛风防治知识科普和中医痛风问题咨询,可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鍝鍖婚櫌涓撲笟瑗垮畞鏈濂界殑鐧界櫆椋庡尰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