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痛风发病机制研究的突破,就很难有理想

痛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多年前,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对痛风的表现与症状就进行了记载。痛风的治疗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公元二世纪左右,根据当时的医书记载,秋水仙碱已经用于痛风的止痛治疗,并获得了神奇的疗效,但直到公元13世纪,人们才正式使用秋水仙碱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到了年,秋水仙碱才被准确确定治疗剂量。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对痛风的治疗仅仅停留在止痛的层面上,这种治疗方法虽然能暂时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但不能解决痛风的反复发作、关节畸形及肾病等严重问题。人类对痛风发病机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几个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推动了痛风的新药开发。也就是说,痛风治疗策略的改变,源于对发病机制的不断认识。

这些发明和发现包括:年,西方的医学家发现人体中尿酸的多寡与痛风的发生有关;年,英国医生明确指出,过多的尿酸会引起结晶和炎症,痛风炎症是则于尿酸沉积所致;年,医学家们发展出了可靠的尿酸测定方法;20世纪中期,科学家们描述了嘌呤合成路径所需的酶,确定了嘌呤合成的特性与尿酸代谢的过程;年,医学家们确认了尿酸盐重吸收转运子的存在和功能。

这些重大发现和发明将尿酸与痛风密切关联起来,降尿酸治疗自然成了痛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各种痛风新药不断问世。年,第一个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丙磺舒问世;年第一个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别嘌醇开始用于临床;年,第二个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苯溴马隆问世;年,新型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非布司他在欧洲上市;年,促进尿酸分解的药物尿酸氧化酶被FDA批准上市。

不过,从尿酸升高和以上痛风降酸药物的作用机制来看,目前的痛风降尿酸药物只是“对症”治疗,都是作用于尿酸升高机制的下游,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尿酸升高的原因,也就是说,尽管应用了上述降尿酸药物,但引起高尿酸血症的原因并没能根除,因此应用降尿酸药物使血尿酸达标后停药,血尿酸会再次升高。只能在血尿酸正常后,逐渐减少药物的用量,最终达到用最小的剂量维持血尿酸长期达标的目的。

尽管如此,降尿酸药物的不断问世和研发仍然极大地提高了痛风的防治水平。目前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痛风降酸药物还有BCX、RDEA、选择性URAT-1抑制药等。痛风是一种多靶点疾病,只要找准了最重要的靶点,或者尽可能地找齐覆盖大部分靶点,根治痛风将不再遥远。

新的痛风止痛药的研发,则源于痛风炎性机制研究的重大发现。近年来,痛风炎性机制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发现,尿酸盐结晶可被视为危险信号,被机体固有免疫系统所识别,导致下游以此为核心的一连串炎症反应。在此炎症反应中,白介素IL-1β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是召唤免疫细胞到达炎症部位的关键因子。基于这个认识,人们研制了白介素IL-1β的抑制药物,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类药物治疗和预防痛风均有效,特别是对难治性痛风有效。

白介素IL-1β抑制药治疗痛风已经写入了美国痛风指南(ACR)。指南提到,传统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痛风患者可以考虑使用白介素IL-1β治疗,但长期使用白介素IL-1β抑制药的安全性尚有待观察,昂贵的价格也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相信随着痛风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有更多的新药问世。

更多痛风防治知识科普和中医痛风问题咨询,可







































儿童白癜风发病原因
白殿风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litongxie.net/tbcs/27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