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图解痛风性肾病

临床/病理特点

急性痛风性肾病是由肾小管尿酸结晶沉积所致,常见于集合管。急性痛风性肾病患者可出现严重高尿酸血症、急性少尿或无尿性肾衰竭。常继发于肿瘤溶解综合征或挤压伤。慢性痛风性肾病为尿酸钠结晶沉积所致,常见于痛风、慢性高尿酸血症和高血压患者。

光镜

急性痛风性肾病可见集合管内尿酸结晶沉积,急性肾小管损伤,轻度肾小管间质炎。酒精固定冰冻切片可见双折射针样尿酸钠结晶。慢性痛风性肾病可见髓质肾小管和/或间质针状痛风石,周围合胞体巨细胞、上皮样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不同程度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病变包括:肾小球系膜基质增加和肾小球基底膜(GBM)双轨征。

免疫荧光:无

电镜:集合管可见上皮细胞损伤和细胞质针状结晶。GBM双轨征患者内层板扩张。

图1痛风性肾病:非特异性血管硬化、间质性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HE染色)

图2肾小管内羽毛状、针样结晶痛风石,周围可见炎症和巨细胞反应(HE染色)

图3肾小管内羽毛状、针样结晶痛风石,周围可见炎症和巨细胞反应以及慢性炎症和间质性纤维化(琼斯银染)

病因/发病机制

尿酸是嘌呤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血浆尿酸增加通常由尿酸生成过多(10%-25%)或排泄减少(75%-90%)引起。

尿酸生成过多一般为特发性(60%)或由广泛组织破坏、嘌呤释放增加所致,如肿瘤溶解综合征、挤压伤或难治性癫痫。尿酸生成过多也可由遗传性酶缺乏所致,如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乏和常染色体隐性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症。

尿酸排泄减少可由特发性、药物相关性(如噻嗪类利尿剂,环孢素A)或由慢性重金属毒性、代谢性疾病,包括Bartter综合征、甲亢、甲旁亢所致。

鉴别诊断

急性肾小管损伤也可由其他结晶沉积所致。茚地那韦和轻链肾小管病变可累及近端肾小管,轻链肾小管病变导致肾小管损伤可通过免疫荧光鉴别(可见单克隆结晶)。而痛风性肾病累及结合管。羽毛状、针样结晶痛风石可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肉芽肿性炎相鉴别:如胆固醇肉芽肿为肾小管内刀片状结晶(lancet-shapedcrystals),结节病无结晶沉积,且为多发性肉芽肿。

诊断要点

◆集合管针状尿酸结晶致急性肾小管损伤

◆异物肉芽肿(痛风石)伴髓质针样尿酸结晶

信源:AJKDAtlasofRenalPathology:GoutyNephropathy.AmericanJournalofKidneyDiseases.Volume69,Issue1,January,Pagese5-e6.

温馨提示

医脉通投稿邮箱:tougao

medlive.cn

欢迎大家积极投稿,一起开心讨论学术问题~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全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litongxie.net/tbcs/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