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痛风病细化到专科治疗,不过短短20年。这期间,“年轻”的痛风迅速由50岁向30岁以下年轻群体发起攻击。越来越多年轻人在挥霍健康的同时,患上了这种风湿类疾病。
诸如痛风这类急性的、并发性的、严重威胁生活质量的“终身绝症”,年轻患者反而更容易被短暂的“疼痛消失”假象所迷惑,最终引发更大的“健康爆炸”。
在现代医学发展的思路里,有病治病越来越被看做一个伪命题。尤其面对年轻化的“生活方式”类疾病,建立在正确医学认识上的预防,远比治疗更具意义。
喝啤酒、吃海鲜,被看做是痛风病人的“大忌”
被“石化”的生活作为一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痛风对年轻患者的“残忍”,不仅在于无法言喻的钻心之痛,还有“终身绝症”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彻变。
此次所有接受采访的痛风病患者,都有几个共同点:30岁以下,身体看起来很结实,男性。
赵跃是其中年龄最小的。第一次发病是在前年的这个季节,深夜躺在寝室,突然感到左脚大脚趾关节肿胀,然后是右脚,紧接着是从未经历过的钻心疼痛,仿佛从脚尖向全身所有细胞迅速蔓延。
这是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疼痛。常规止痛药或是热敷与揉搓,根本无法得到任何缓解。那一年,赵跃只有19岁,是大一新生。
在穿医院之前,赵跃从未听说过这种病,更无法预知这种可怕的疼痛将持续多久。从检查到确诊十分顺利,在二十几个小时的急发期里,赵跃的痛风通过吃药治疗与饮食控制得到了明显控制。果然,卧床一个星期后,可怕的疼痛消失了。
相比之下,27岁的陈向第一次感到这种恐怖的疼痛,是在痛风发作部位并不常见的手关节。同样是深夜,陈向的手指突然红肿失灵,突来的疼痛让这个身高厘米、体重75公斤的“块头男”几乎失控。表面上看,陈向的痛风似乎不具备任何可能性,他的生活习惯不像赵跃那样不规律,且没有工作压力,平日喜欢运动。由于痛风发病期间伴有其他病症,医院,治疗过程远比赵跃复杂得多。
痛风对年轻人的“侵袭”,绝非个例。赵阴环,哈医大二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近两年来有过多次印象深刻的经历:早晨刚坐进诊室1个小时,就接待了5名痛风患者,年龄全部在30岁以下。
短短20年间,曾经只多发在中老年男性身上的痛风,将全国初发平均年龄降低6.3岁。40岁以下初次发病者增加了26.3%,30岁以下初发病者近5年持续走高。风湿类疾病形成医学学科、风湿免疫专业兴起的时间也只有短短20年。“痛风研究本身也是一个年轻学科。”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黑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及医学博士李泽光说。
简单地说,痛风是一种代谢性关节疾病。“三高”人群、遗传基因、摄入高嘌呤饮食、生活不规律人群,患痛风的可能性最大。
赵阴环简单介绍了痛风的病理:人体代谢和食物摄入都能产生核酸及嘌呤类化合物,经酶的作用生成尿酸。当酶的活动异常时,会导致尿酸生成过多。一旦肾脏排泌发生障碍,尿酸在血液中聚积,就会导致高尿酸血症。长期的高尿酸血症,尿酸以尿酸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皮下组织及肾脏,造成关节红肿热痛,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痛风石”。由于雌激素能够抑制尿酸形成,痛风年轻患者中女性极少,95%为男性。
像痛风一样,绝大部分疾病,患者初发时如果年龄较小,遗传因素就占到10%至30%。其次,痛风属于风湿病的一种,风湿病通常被看做“穷病”,但痛风却是其中唯一一个“富贵病”。历史上很多世界名人患有这种疾病,因此也被称作“帝王病”。这表明,饮食是导致痛风的重要因素。
痛风年轻化,主要与越来越多年轻人过多摄入高嘌呤食物有关。同时,如果伴随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和压力、过度饮酒,则会大大增加痛风的可能。有研究表明,各类酒中,啤酒最容易引发痛风。其中,除酒精外,啤酒中其他成分(鸟苷、嘌呤、核苷等)也容易引发痛风。
现在,年轻的患者在被恐怖的疼痛“突袭”之后,迫于体内的“石头”,他们的生活不得不“石化”:规律作息;只能吃青菜,不得再碰火锅、海鲜、蘑菇、肉、豆制品……关键是,不能喝啤酒。
疼痛的“测量”“来去一阵风”的生活方式类疾病,对大多数年轻患者来说反而极易丧失“震慑”作用。
疼痛一旦消失,一切依旧。
对陈向来说,初发的那次痛风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
“控制了半年,即使喝半瓶啤酒也不会犯病。所以很快就放松了警惕。”就在陈向已经将那段可怕的记忆淡忘半年后,当他迅速吃掉一盘沙丁鱼,正准备抄上两瓶啤酒时,可怕的疼痛再次从指尖袭来。这次疼痛,比半年前还要恐怖。
侥幸心理,在痛风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医生眼中,从没有什么疾病的大小之分。但在患者看来似乎并不是这样。”赵阴环说,即使是普通感冒,全球每年因此致死的人数也高达几十万。当前很多疾病开始走向年轻化,除了病理学领域的医学因素外,患者的忽视心理也是一个干扰因素。
赵阴环发现,大多数年轻的痛风患者受过很好的教育,知识文化层次比较高,但对疾病从根本上缺乏一个正确认识。无论医生如何向他们阐述疾病的危害,患者通常只会对自己制定的一套“疼痛标准”产生浓厚兴趣。对付“三分治七分养”的生活类疾病,他们往往以生活忙碌为借口,以“止痛”为底线,只要身体“测量值”的结果为“不痛”,接受治疗的心理状态就极易表现得过分消极。
痛风是一种永久性疾病,无法治愈,即使严格控制饮食,也不能完全消除体内的痛风石。因此,痛风也可以被理解为“绝症”。初发痛风后,通常会有一到两年的间歇期,但这期间如果再次发病,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则可能更大。
唯一能做的是通过药物和饮食来减少发病的次数。
让我们先看看“止痛”底线的治疗。这指的是急性期间的药物治疗。关于可以有效“止痛”的痛风药,通常具有很强的副作用,相当一部分还能导致呕吐和腹泻。这种“顶药”如果采取科学定量,相对比较安全有效,但多数药品实际上只能起到缓解作用。而很多患者为了防止痛风再发,往往将这些药当做常规药品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当急性期发作过后,严格控制饮食成了限制痛风再发的关键。在李泽光看来,年轻的痛风患者往往是“最没记性的”。痛风最需要的是从嘴上注意,但显然,面对比糖尿病更为残酷的痛风,年轻的患者并不甘心改变原有的生活状态。对诸如“控制饮食”、“养成良好生活作息习惯”等医嘱,大多数人表现出明显的侥幸心理。
赵阴环接触的另一部分痛风患者,自认为非常了解痛风,因为他们多方打听的“偏方”起到了偶然的控制效果。实际上,他们中很多人所持的观点是错误的。
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类疾病呈现多发性、年轻化态势,而年轻患者对很多病症并没有一个正确认识。在这种心理因素的干扰下,相当一部分年轻患者,痛风复发的间隔时间从3年缩短到1年,最后演变为一两个月复发一次。
疯狂的“石头”没有任何一种病症在体内是单一孤立的。形象说,痛风石就像一颗颗小型定时炸弹。落在肾脏里变成肾结石,落在胆囊中变成胆结石。它们潜伏在关节与内脏中,随时可能“爆炸”。
痛风病细化到专科治疗,不过短短20年。
在陈向和赵跃所掌握的概念中,关节变形,这是痛风病的一个直接终极结果。实际上,远不止这些。
痛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肾脏与心脏的病变。赵阴环说,一部分心梗甚至也是由痛风来的。任何一种病症在人体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痛风由高尿酸血症引起,这说明,它与“三高”病、肾病、肝病等疾病是“孪生兄弟”。
大部分患者在痛风开始那一刻,就可能与这些疾病产生联系,埋下潜在性损伤的隐患。
血液中尿酸过高,会伴发血脂、血黏、血糖高,血液流速慢,痛风石就很容易沉积在人体关节软骨处,产生关节变形与肿痛。一旦发生尿酸或草酸钙结石,就会产生尿路梗阻和感染等并发症。如果肾功能障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肾病,就可能进一步导致尿酸盐排泄障碍,加速关节变形。一旦肾衰,频繁发病的痛风极易造成瘫痪。一旦痛风与中风、肥胖症合并,就可能产生致命后果。
李泽光说,痛风的急性发作有一个周期,在7至10天左右。也就是说,在这期间,即使不用药物治疗,疼痛也能得到缓解。但如果不能及时诊治,此后的每一次发作,都会使病情加重,加速更多疾病的多发。
值得注意的是,痛风既然为并发症提供可能,恰恰可以将痛风病看做是身体健康的一个警示信号。李泽光的建议是,一旦得知自己患上痛风,就应该表现出格外的警惕性。
有多少“印象”可以胡来
人们对医学存在很多“印象”,尤其对痛风这种生活方式类疾病,很多是错误“印象”。
“比起治疗,普及公众对医学的认知也许更正确。”医学专家已经意识到,疾病的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
痛风可以被看作一个疾病典型。
医学上的疾病有很多不可抗力因素,比如遗传。事实上,人体中用于代谢的酶起到重要作用,但它是遗传的,而不是靠“吃”能补出来的。
李泽光说,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常规病和慢性病的发病率也在上升,尤其是痛风这种代谢类疾病。人类寿命在延长,但同时,大部分疾病的发病率在上升。食物的摄入与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变,致使很多疾病很早潜伏在人体内,在环境和饮食谱等各种直接诱因下“爆发”,这是疾病的年轻化发病原理。
很多疾病与人口流动及地域有同样的直接关系。当地人能吃的东西,外地人也许不适合。李泽光的解释是,人的体质在一定生存环境中形成一个模式,一旦外部环境发生改变,体质就可能会出现异常。
遗传、饮食、生活习惯———李泽光认为,不仅是痛风,很多疾病产生于这三种因素基础上。但恰恰是痛风这样的疾病,是通过改变饮食和生活习惯完全可以有效预防和及早发现的。即使有遗传因素,也可以延缓它的初发。
我国的痛风患者人数增长得最快,但同时,我国对痛风的治疗水平也相对较高。关于痛风的预防,大部分专家给出的方案有这样几种:控制饮食达到低嘌呤摄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定期体检。
“控制生活方式类疾病最有效的方式,其实是正确医学概念的树立和基础医学的普及。但我们在这方面的意识很薄弱。”赵阴环说,人们对医学存在很多“印象”,尤其是生活方式类疾病,往往很多是错误“印象”。大部分患者,甚至年轻患者,恰恰对这类疾病缺乏基本常识。“医生比起治疗病人,其实更希望教育病人对疾病能多一些认识。”赵阴环说,“我们的教育发展水平,与医学常识的全民普及水平,往往未成正比。”
很多生活方式类疾病,由于高发病率,在医学界已引起足够重视,但并未传播到公众。走访中,甚至相当一部分患者此前对痛风一无所知。赵阴环谈到他在国外考察时十分感兴趣的“病友交流会”模式:将同类疾病患者组成一个民间组织进行疾病交流,再由专门医疗机构引导,向外界传播该病症的预防知识。在我国,这样的医学传播途径还太少。
一个新思路是,专业领域向非专业领域传播健康与疾病预防的知识。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教育学教研室王丽敏博士,在对健康教育研究中发现,很多医科专业的学生是从发现行为开始发现疾病的。“这是一个很好的讯号,让学生接触鲜活病例同时,也在促进健康知识向非专业领域的传播。”日前,她正在研究如何开展更多让学生“走出校园”的活动,使学生先从接触各种患者、并向患者传播健康知识的行为出发,将医学专业的健康教育向社会群体扩展,达到提高预防意识、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
很多疾病是可以早期发现的。早期发现痛风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检测血尿酸浓度。对待60岁以上老人,“三高”病人、有痛风家族史成员、长期嗜肉饮酒者,主动定期进行体检,可以使痛风早期发现率大大提高。
事实上,比起治疗,疾病预防更为重要。全球多个国家已经建立健康管理体系,它体现了医学终极理念———医疗重在预防。我国也将其作为医疗改革体系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口,但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医疗水平仍然停留在疾病治疗上。
越来越多由不良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引起的生活方式类疾病,本可以被预防。赵阴环说,我们亟待建立一个健康管理体系,通过信息与医疗技术,在健康保健、医疗的基础上,帮助健康及亚健康人群建立有序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疾病风险,从而远离疾病。
撰文:王坤
摄影:张大巍
编辑:包娜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