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食物中嘌呤含量增高,痛风患病率逐年增加。近几年的调查显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男性为16.85%~18.32%,女性为7.88%~9.30%;痛风的患病率男性为0.83%~1.98%,女性为0.07%~0.72%[1-3]。鉴于痛风患病率高,危害大,该病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痛风(gout)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临床以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石形成为特点,根据血液中尿酸增高的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是由于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继发性痛风是由于其它疾病、药物等引起尿酸生成增多或排出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而致。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1.外因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
①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居处或劳动环境寒冷潮湿,或涉水淋雨,或长期水下作业,或气候剧变等原因以致风寒湿邪侵袭人体而发病。
②风湿热邪侵袭人体:外感风热,与湿相并,导致风湿热合邪为患;或风寒湿邪侵袭人体,郁而化热,痹阻经络、关节而发病。
2.内因正气不足或劳倦过度
①劳逸不当:劳倦过度,耗伤正气,或汗出当风,外邪乘虚而入,以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痹怔。
②体质亏虚:(济生方):“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素体虚弱,或病后等气血不足,腠理空虚,卫气不固外邪乘虚而入。痹证日久不愈,血脉瘀阻,津聚痰凝。由经络及脏腑,导致脏腑痹。
本病主要病机为外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以致关节、肌肉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而形成痹证,由于感受外邪的性质不同,或有偏胜,临床表现亦不同,风邪偏胜者为行痹,风邪善行而数变,故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寒邪偏胜者为痛痹,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故关节疼痛有定位;湿邪偏胜者为着痹,湿性重着粘腻,故关节肌肉麻木重着肿胀;热偏胜者为热痹,经络蓄热,故见关节红肿灼热,痛不可近。痹证初起属实证,久则正虚邪实,虚实挟杂。痹证容易出现下述三种病理变化。一是痹证日久不愈,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血脉瘀阻,津液凝聚,以致瘀血痰浊痹阻经络,出现关节肿大,关节周围瘀斑、结节,屈伸不利等证。二是病久气血耗伤,呈现气血双亏或肝肾亏损的证候。三是痹证不愈,由经络及脏腑,出现脏腑痹。
在急性关节炎期,尿酸沉积于关节组织内,尿酸盐被白细胞所吞噬,引起细胞死亡而释放溶酶体酶类,导致急性关节炎症。慢性关节炎期,尿酸盐沿软骨面、滑囊周围、筋膜表面及皮下结缔组织等处沉积形成痛风石,导致慢性炎症,滑囊增厚,血管翳形成,软骨退行性变,骨质侵蚀而缺损,尤以髓骨部为多见。骨边缘增生,关节周围纤维化,以致骨关节畸形。尿酸盐沉积于肾小管,引起Henle袢萎缩变化,管腔扩张,附近间质组织中有巨细胞炎症反应,相应肾小球纤维化,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以髓质及锥体部最明显。
得了痛风怎么办?
急性发作期应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并可热敷受累关节,以便消炎止痛。一般应休息至关节疼痛缓解72小时后才可开始活动。注意保暖。饮食要以素食为主。
1.急性期治疗
(1)秋水仙碱:为本病急性发作的特效药,其主要作用机理为阻碍白细胞的化学趋向性,减轻炎症反应。首次剂量lmg,口服,以后每小时0.5mg,直至疼痛缓解,或出现恶心、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时停用。缓解症状所需剂量一般为4~8mg。症状可在6~12小时减轻,24~48小时控制。以后可给维持量0.5mg,每日1~2次。有胃肠道反应者可给予1~2mg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用5~10分钟缓慢静脉注射,视病情需要6~8小时后可再用,但24小时不宜超过5mg,有肾功能不全者则24小时以不超过3mg为宜。治疗过程中要定期复查血常规,以防白细胞减少。
(2)保泰松或羟保泰松:有明显的抗炎作用。且能促使尿酸排出,对发病数日者仍有效。首次剂量~mg,以后每4~6小时~mg,症状好转后减为mg,每日3次,连服3日。本药可引起胃炎和水钠潴留。
(3)消炎痛,药效与保泰松相仿,每次50mg,每日3次,连服3日。副作用有胃肠道刺激、头痛、头晕、皮疹等。
(4)布洛芬:为非固醇类消炎止痛药,0.2~0.4g,每日2~3次,可使急性症状在2~3天内迅速控制,副作用较小,偶有胃肠道反应。
(5)萘普生:亦为非固醇类消炎止痛药,抗炎作用为保泰松的11倍,镇痛作用为阿司匹林的7倍,~mg,每日二次。
(6)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能够迅速缓解急性发作,但停药后易有反跳。因此只有在上述药物效果不佳时采用。
2.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治疗
(1)排尿酸药物:适用于血液中尿酸增高、肾功能尚好、血尿素氮在14.3mmol/L(39.2mg/dl)以下者。
①羧苯磺胺(丙磺舒):主要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从小剂量0.25g,每日2次开始,两周内递增至0.5g。每日2~3次,最大剂量每日不超过2g。副作用有胃肠道刺激、皮疹、药物热等。
②苯磺唑酮:作用机理同上,但排尿酸作用较羧苯磺胺强。从每次50mg,每日2次开始,10天内逐步递增到每次mg,每日3次。最大剂量每日不超过mg。副作用有胃肠道刺激、皮疹等。
③苯溴马龙:为强有力的利尿酸药,每日一次,25~mg,毒性作用轻微,偶有胃肠道反应及肾绞痛。
(2)抑制尿酸合成药物: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血尿酸显著升高,对排尿酸药物过敏或无效,肾功能不全,血尿素氮在14.3mmol/L(39.2mg/dl)以上者。别嘌呤醇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每次mg,每日2~4次。可根据用药后血液中尿酸浓度的反应决定适当的剂量。副作用有皮疹、腹痛、腹泻、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甚至肝肿大和骨髓损害。用药期间可发生尿酸转移性痛风发作,可辅以秋水仙碱治疗。
3.其他对有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尿路感染、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者,须进行对症治疗。痛风石溃破成瘘管者应予以手术刮除。
1.湿热阻痹:治宜清热化湿、宣痹止痛。药用白虎加桂枝汤加薏苡仁、防己、黄柏、牛膝等。2.瘀热内郁证:治宜清热化瘀通络。药用凉血四物汤加减。3.痰湿阻滞证:治宜化痰除湿、舒筋通络。药用六君子汤加味。4.肝肾阴虚证:治宜滋补肝肾、舒筋通络。药用杞菊地黄丸加减。5、风寒湿痹型: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药:薏苡仁汤加味,方中羌活、独活、防风祛风胜湿;川乌、麻黄、桂枝温经散寒;薏苡仁、苍术健脾除湿;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若风邪偏胜,以上肢游走痛为主者可重用羌活达30g,并加桑枝30g、片姜黄10~祛风胜湿;寒邪偏胜,痛处不移,得温则减者可加细辛1.5~3g、草乌10g,温经散寒;湿邪偏胜,关节肿胀,重着不利,以下肢为主者酌加防己10~15g、土茯苓15~30g、木爪10~20g、萆薢15~30g,以利水胜湿。6、风湿热痹型:治法:清热通络,祛风胜湿。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化裁,方中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清热除烦;桂枝疏风通络。若发热,口渴、苔黄、脉数者可加银花、连翘、黄柏各10~15g以清热解毒;关节肿大者可加桑枝30g,姜黄、威灵仙各10~15g活血通络,祛风除湿;关节周围出现红斑者,可加丹皮、生地、赤芍各10~15g,凉血解毒;邪热伤阴出现低热、口干、五心烦热者,酌加青蒿、秦艽、功劳叶各10~20g,以养阴清热,疏通经络。7、痰瘀痹阻型:治法:化痰祛瘀,搜风通络。方药:桃红饮加味。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当归尾、川芎养血活血;威灵仙通行十二经络,可导可宣,驱风化湿。若有皮下结节者加白芥子10~20g、僵蚕5~10g,以祛痰散结;痰瘀久留者加用虫类药,如乌梢蛇5~10g、全蝎3~5g,以祛瘀搜风。8、肝肾亏损型:治法:补益肝肾,祛风散寒除湿。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味。方中熟地黄、杜仲、牛膝、桑寄生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当归、川芎、芍药养血和营;独活、防风、秦艽、细辛、桂枝祛风散寒,除湿蠲痹。若腰膝酸软无力甚者,可加黄芪30g、川续断15g益气补肾;关节冷痛明显者可加附子5~10g、肉桂3~6g温阳散寒;肌肤不仁者加用鸡血藤30g、络石藤20g养血通络。二、其他治疗:(1)雷公藤根去皮15g、生甘草5g,煎水服用,每日1剂,14天为1疗程,适用于风寒湿痹。(2)稀莶草、臭梧桐各15g,煎水服用,每日1剂,14天为1疗程,适用于风寒湿痹。三、非药物治疗:气功对于本病的治疗可辅以气功调理,如练习放松功和内养功,以帮助疏通经络,活血通脉,平衡阴阳,以平为期。
根据痛风“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及正气不足或劳倦过度”的病因病机,在古痛风方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苦心研究和临床实践,终于研发出一款疗效确切的纯中药产品——江南风痛酊。本品通过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清热利湿、软坚散结、化痰泄浊等作用,极具针对性地消除痛风“
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血脉瘀阻,津液凝聚,以致瘀血痰浊痹阻经络,出现关节肿大,关节周围瘀斑、结节,屈伸不利”等病灶,从而起到消肿止痛、通络排毒、泄浊排石的作用。患处给药,直达病灶,起效更快、作用更直接、药力更专、疗效更好。
◆消肿
◆止痛
◆降尿酸
◆消痛风石
◆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石
①独有产品:本品为唯一款针对痛风性关节炎研发的纯中药外用品,它有效避免了口服药对肝、肾、胃的伤害,填补了痛风外用品市场的空白,是几千万痛风患者的福音和首选。
②起效快,消肿更治痛,降酸并溶石:数小时内可减轻85%以上疼痛;数天内逐步降低尿酸,实现完全控制病情;坚持按疗程使用,可达到降酸和溶石的双重效果。
①急性发作期:外用,将足量的药液喷在空白膏药贴上,敷在患处1~3小时即可。
②病情控制以后:外用,喷于患处并用手轻揉,一日3~5次,每次3遍以上,若疼痛仍不缓解,可以间隔1~2分钟反复给药,直至疼痛缓解。按7天为1疗程进行进一步治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