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的癌症痛风,看传统中医如何治

《导读》

有人称痛风是“不死的癌症”,折磨着不少人,一旦发作起来,痛得冷汗直流。尤其在夜深人静时,痛风突然发作,让人惊醒于睡梦中,又或是在气温骤变时,痛风也会痛得让人痛不欲生。面对这“不死的癌症”——痛风,看传统中医有何良策!

痛风是指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持续增高并造成组织器官损伤的一组代谢性疾病。其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常累及肾脏为特点。本病好发于中年以上,男性约占95%左右。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与痹证中的“热痹”、“历节”、“白虎历节”等相类似。

病病机因

中医学认为,本病由于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嗜食鲜味膻发之物所致。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痹阻而为痹病。由于感邪偏盛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别。因风性善行而数变,故痹痛游走不定而成行痹;寒气凝涩,使气血凝滞不通,故疼痛剧烈而成痛痹;湿性黏滞重着,故使肌肤关节麻木、重着、痛有定处而成着痹。而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感受外邪之后易从热化,或因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郁而化热,出现关节红肿疼痛、发热等症,而形成热痹。或过食海鲜、蘑菇等膻发之物,导致痰热内生,阻于经络,深入关节筋脉,发为痛风。若本病日久不愈,则瘀血内生,与痰浊互结,阻滞经络,出现关节肿胀,屈伸不利,或病久气血耗伤,出现气血双亏或肝肾亏损,甚则病邪由经络内舍脏腑,出现脏腑痹。

西医将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多由先天性嘌呤代谢异常所致,常与肥胖、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聚集发生,后者则由某些系统性疾病或者药物引起。

辩证分型

1寒湿入络

关节僵硬畸形,屈伸不利,皮色黯红,畏寒肢冷,舌质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

2湿热痹阻

关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痛不可触;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痰瘀互结

皮下硬结,触之不痛,皮色不变,或溃破形成瘘管,舌质黯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滑。

4膀胱湿热

尿中时夹砂石,小便难,尿频,尿急,尿道涩痛,腰腹绞痛,甚则尿血,舌质红,苔黄,脉数。

5脾肾阳虚

气短乏力,纳呆呕恶,腹胀便溏,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面部、下肢浮肿,面色白,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诊断要点

1.有高嘌呤饮食生活史。

2.仅有血尿酸持续升高而无临床症状,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当中年以上,特别是男性,突然出现第1跖趾、踝等单个关节剧烈红、肿、痛、热等急性关节炎的表现,结合血尿酸水平升高,秋水仙碱治疗能迅速缓解症状者,应考虑痛风。

3.关节滑囊液检查发现尿酸盐结晶,则可确诊痛风。

鉴别诊断

1类风湿关节炎

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好发于手指小关节和腕、膝、踝、骶髂和脊柱等关节。表现为游走性、对称性关节炎,血尿酸不高,类风湿因子多阳性,X线示关节面粗糙,关节间隙狭窄,甚至关节面融合,与痛风所致的骨质缺损明显不同。

2风湿

当痛风累及多关节时,需与风湿性关节炎鉴别。后者有心脏损害,且为对称性,游走性关节炎等有别于痛风。且痛风多见于40岁以后,无心脏损害,关节病变局限于下肢远端,累及单关节常见。

治疗

1中成药内服

复方伸筋胶囊(36粒)10盒为一个疗程--30天

成份:虎杖、伸筋草、三角风、香樟根、飞龙掌血、大血藤、茯苓、泽泻、透骨香、牡丹皮、山茱萸、山药

功效:清热除湿、活血通络(风、湿、热痹症)

适应症:湿热淤阻所致痛风引起的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等症。是一种能确切降低尿酸,化痛风石的中成药。安全,无毒副作用。

2针刺

可针刺阴陵泉、三阴交、太溪、曲池、丰隆等穴,并根据不同证型进行随症加减穴位和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

3推拿

部位及穴位:病变局部关节及周围腧穴等。手法:一指禅推、按、揉、搓、捻、摇、擦等法。

4耳针

取神门、内分泌、肝、肾、交感、相应肢体关节穴。每次3~5穴,行毫针刺。

注意事项

1.治疗过程中嘱患者以低嘌呤食物为主要食品,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

2.患者应多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专家国庆会诊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litongxie.net/tbcs/15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