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红、肿、热、痛及痛风石的形成。因而历代医家多从“痹病”论治。但现代研究证明,由嘌呤代谢紊乱所导致的高尿酸血症才是发病的主要原因。这种特殊的病理基础决定了痛风的病因病机不同于普通的“痹症”,非简单风、寒、湿等邪气闭阻经络即可阐明。
中医认为,痛风虽属痹症范围,但绝非《素问?痹论》中所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痹证。痛风痰湿瘀血之邪并非感受之外邪,而是内生之邪,是由于脾肾功能失调所致。痛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或体型偏胖者,均说明其与先天肾气不足有关。
中医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出了治疗痛风的有效方法,根据脾肾两虚、痰瘀内生、蕴久化热的病因病机,结合痛风患者的临床表现,制定出发作期和缓解期的不同治疗之法。发作期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药为主,补益药为辅,临床上常以四妙散为基础方进行加减;缓解期以补益药为主,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药为辅,临床常以参苓白术散、独活寄生汤为基础方进行化裁。针对不同病人,结合临床辨证,用以不同方药,法同而人异,辨证精细入微。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则反映如上治则的中医痛风医案。
1、痛风发作期
患某,男,78岁,就诊时间为年4月。痛风病史,平素频发,现双足趾渐及踝关节,膝关节、肘关节红肿疼痛,口苦,咽干,畏寒恶热,夜尿频,便秘,无烟酒史。舌质红,苔根黄厚,脉弦。血尿酸:。组方:苍术15g、黄柏15g、牛膝15g、薏苡仁20g、泽泻15g、威灵仙20g、独活15g、玄参15g、郁金15g、制川乌15g、制首乌15g、山药20g、木香15g、杏仁15g、生甘草6g,等等,7剂,日1剂,水煎服。
按:患者主诉关节红肿疼痛,痛风病史,因此不难诊为痛风。患者表现为畏寒恶热之寒热错杂现象,此为年岁已高,肾虚不固,水湿不化,脾失健运,水液内停,日久化热,痰瘀内结,闭阻关节,故出现舌质红,苔黄厚,脉弦之征,正属脾肾两虚,痰热瘀内生之本虚标实之象。治疗以祛湿除痹,清热化瘀,健脾益肾为主,兼以宽中理气,润肠通便。
2、痛风缓解期
经用上方加减化裁后,患者关节痹痛明显好转,2个月未见急性发作,尿酸水平降低,6月15日复查,血尿酸已为umol/L,但仍便秘,需服大黄末可行,午后足肿甚,夜间神不安,舌淡苔白腻,脉象弦,修改方如:黄芪30g、炒白术15g、党参15g、白芍15g、杜仲15g、茯苓15g、山药20g、生首乌15g、泽泻15g、牛膝15g、苍术15g、黄柏10g、当归15g、酸枣仁10g、茯神10g,等等,7剂,日1剂,水煎服。
按:患者关节疼痛明显好转,尿酸水平降低,提示发作期已缓解,经上方调节,痰热瘀邪均有所散解,但患者年岁已高,肾本已虚,加之脾虚湿滞,水湿运行不畅,内留成痰饮,故出现午后足肿、舌淡苔白腻、脉弦诸症。治疗重在补益脾肾,活血祛瘀,兼以润肠通便,养心安神。随访1年未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