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湿浊、热毒、瘀血为痛风急性发作过程中三个重要病理产物,湿浊内阻、毒瘀互结是急性痛风性的病机关键。因此,痛风的急性发作期多从湿、毒、瘀论治,以利湿泄浊、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原则,佐以活血化瘀,结合本期的病机特点,避免苦寒燥湿及温燥活血之品。
患某,男,53岁,年8月初诊,诉右足部疼痛不适4天。4天前因饮食不节出现右足部疼痛不适,未见明显红肿,未诉发热、乏力,口服扶他林疼痛稍缓解,曾查血尿酸:μmol/L,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其它异常,痛风病史1年,自诉未严格控制饮食。
刻下:时感右足部疼痛不适,触之局部微热,未见明显红肿,纳可,夜寐安,二便调,舌红苔白腻,脉弦。考虑患者证属湿热内蕴,浊瘀阻络型痛风。治以利湿清热,泄浊通络。药用:土茯苓30g,粉萆薢30g,金银花20g,山慈菇10g,延胡索20g,百合20g,秦皮10g,白茅根30g,槐花15g,赤芍15g,当归10g,海桐皮15g,威灵仙15g,等等。3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右足部疼痛较前明显减轻,舌暗红苔薄白,于原方中去山慈菇、延胡索、秦皮、威灵仙,加鸡血藤30g,芦根30g,继服7剂。
三诊:足部未发明显疼痛不适,于原方中适当加以茯苓、山萸肉等健脾补肾之品,如此是方,随证加减,继服半月,复查血尿酸降至μmol/L,足部疼痛较前明显好转。
按:《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因此痛风患者多以足部肿痛就诊。湿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该病的致病因素。临床治以利湿泄浊,多采用淡渗利湿、健脾泄浊之品。而黄柏、黄连、苦参等苦寒易伤胃,阻碍脾气运化湿浊,往往聚湿成痰,不利于痛风病情好转。
同时,痛风发病关节局部常红肿热痛,甚至肿胀变形,屈伸不利,多为热毒侵淫,阻遏气血。因此中医痛风处方在利湿泄浊的基础治法上,加以加善入血分之品,以达凉血之效。
此外,由于湿浊、热毒阻滞经脉,加之痛风往往是病程较长,久病入络,气血瘀阻不通,筋脉痹阻,不通则痛,从而最终表现出该病的急性发作。中医处方中常佐以活血化瘀之品,但要注意慎用温燥之品,以防伤阴耗血,郁热内生,助长热毒之邪。
更多痛风防治知识科普和中医痛风问题咨询,可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信息北京的权威白癜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