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干货监管体系与银行资产负债行为

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执业编号:S2)

联讯证券研究院宏观组钟林楠

联系人:钟林楠(ua18)

感谢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赵昊辰对本文的贡献

正文:

按监管主体分,现在银行主要受央行与银监会两大主体的监管。其中央行的监管体系主要是MPA,是强调整个金融系统稳定的宏观审慎监管;银监的监管体系分为两大类,一个是事关银行监管评级的“CAMELS+”体系(俗称骆驼评级),一个是《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是强调单个银行经营稳健与风险暴露情况的微观审慎监管。

本篇我们将分银监会与央行两大块,来看银行所受到的监管约束及其在监管约束下的资产负债行为。

一、银监会的监管考核体系

银监会的两大监管考核体系各有其作用。《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是一个标准体系,包括风险水平、风险迁徙与风险抵补三大类指标,目的是为监管当局提供一个标准,告诉他们某个银行在某个时期的风险是高还是低(风险水平);风险变化趋势是降低还是提高(风险迁徙);万一风险事件真的发生,银行有没有足够的实力与资本来弥补损失(风险抵补)。

而“CAMELS+”是一个分类体系,包括7大类定性与定量指标,目的是给监管当局提供一个打分评级体系,告诉他们各个银行对应的风险等级,以便分类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制定不同的监管规划,比如每个银行现场检查的频率应该是多少,每个银行业务开展范围该怎么限定等。

所以两者的出发点是不太一样的。但其最终的落脚点却是一致的,都是防风险与更好的实施监管。且从图表1与图表2来看,两者所用的指标存在很多的重合。因此在下面的具体分析中,我们不再分开阐述,而是选择打破两者的界限,把所有指标综合起来,分成资本充足类、资产质量、流动性风险、盈利状况四个系列来看。

(一)资本充足系列

资本充足系列主要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四项。对这四项进行监管考核,一是为了保证当银行出现损失时,银行在不动用存款及其他负债时,能有足够的自有资金弥补损失,保证存款人、债权人的利益;二是控制银行的规模扩张倍数,控制银行加风险的程度。

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

对这三项的考核,银监采取的是分类且设置过渡期的形式。具体看,银监先将银行分为系统性重要银行和其他银行两大类,然后要求各类银行在年底达到巴塞尔Ⅲ的监管要求,而在此前的几年时间内,分别达到银监指定的监管要求,如图表3所示。

(1)三项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与现状

这三大项的计算公式在结构上十分相似,分子都是资本金减去相应的扣减项,口径不同而已;分母则都是风险加权资产。下面我们将对分子分母做一个详细的拆解。

分子:各类资本金的口径构成

为理解分子中,不同口径下资本金的组成项,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进行说明。

假设某一天,你拿到了银行牌照,准备大干一场。但在大干一场前,你需要足够的存款负债。为此你得先取得别人的信任,让他们放心把钱交给你。这份信任感的建立有很多的条件,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是自己掏钱注入银行这个空壳,以此告诉存款人:我们是一个利益共同体,银行出现问题,我自己也会一无所有。你掏出来的这笔钱就叫股本(实收资本)。

之后你经过不懈努力,拉到了一些存款,你开始用这些存款去做贷款、结算等业务,慢慢赚到了钱,有了利润。到了年底,这些利润有些要分配给你的合伙人,有些要缴税,钱就从银行里离开了。

但有些会留在银行里,可能是用来扩大再经营,可能是用来弥补未来可能出现的损失(比如之前发的贷款收不回来,出现坏账),或者做其他用处。在形式上,这些留下来的利润就表现为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一般风险准备,是银行新增的资本金。

过了两年,你的银行赚钱这事被风投机构A知道了,他想入股,认购万股当股东,分享银行利润。但现在银行经营效益这么好,每一单位股份的价值不可能像此前一样还是1块钱,于是风投机构A可能要用万才能拿到这万股。那么这万里,有万算他认购的股份,被纳入股本里,多出来的10万就叫资本公积。

这时银行的资本金,已经包括了股本、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一般风险准备和资本公积五项。我们将这些加总起来,就得到了第一个公式里的核心一级资本(现实中还有一项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可忽略不计)。

核心一级资本=股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一般风险准备+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注:少数股东资本是指除母公司以外的其他投资者在子公司中的权益。

风投机构A入股后,在良好的经营策略下,银行规模越来越大,资本金开始不够用了,要想继续扩大规模,必须要增加资本金(监管要求)。这时你有两种选择,一是发行优先股、永续债等有价证券,即其他一级资本工具;二是发行次级债、混合资本工具、可转债等,即二级资本工具。

如果你选择发行其他一级资本工具,那么你增加的就是你的一级资本,它包括了上述所说的核心一级资本以及部分不计入核心一级资本中的少数股东资本。

一级资本=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如果你选择发行的是二级资本工具,那么你增加的是二级资本,是总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中还有一项超额贷款损失准备与少量可计入的少数股东资本)。

总资本=一级资本+二级资本

=一级资本+二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注:少数股东资本含义等同上文,超额贷款损失准备是银行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超过最低要求的部分,人为计算,有较大的可调节性。

到这,分子中各种口径的资本金构成就基本明了了。至于分子里的另一项:“对应资本扣减项”,它的组成结构与计算方式十分复杂,但大致上可分为商誉+其他项目两项,其他项目的组成占比较小,我们大概可以将它看做商誉。

分母:风险加权资产

分母风险加权资产是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操作风险加权资产三项之和,用于表明银行经营面临三项风险(信用、市场与操作)的总敞口,计算方式各有不同。

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一般采用权重法进行计算,即根据不同类型资产的信用风险大小给予不同的风险权重,然后将各类资产的金额与其对应的风险权重相乘加总。如果计算的资产是在表内,那么直接用风险权重乘以资产数额,但如果计算的资产是在表外(比如表外理财),那么在计算前,还要乘以一个信用转换系数,转换为表内资产,然后再乘以相应的风险权重。

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各类表内外各类信用风险资产╳相应风险权重

市场加权风险资产采用的是标准法,即采取一种“积木组合”的方法,先分开确定每类项目(包括利率、权益、外汇和商品)所需的资本,然后再简单加总,得到一个覆盖所有市场风险所需的总资本金,最后再乘以12.5得到市场风险加权资产。(这里之所以使用12.5,是因为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就是8%,12.5即是8%的倒数)

操作加权风险资产采取的也是类似的方式,即先计算出覆盖所有操作风险所需的总资本金,再乘以12.5来确定。

但在现实情况中,风险加权资产里占比最高的是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各大上市银行基本都在90%以上(图表6)。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风险加权资产主要指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各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现状

由于目前银监对于资本充足率考核中系统性重要银行的界定尚不明确,我们暂且以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为系统性重要银行,其余则为其他银行。按照这个界定,年五大国有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充足率的达标要求是8.1%、9.1%与11.1%,其他银行则为7.1%、8.1%与10.1%。

从年一季度上市银行的财务报表所披露的资本充足率情况看,基本都在监管考核要求之上,资本充足率的考核对银行目前并不构成桎梏。

(2)三项资本充足率考核对银行的影响

这三项资本充足率的考核对银行的负债经营与资产配置会产生两大影响。

第一,资本充足限制使银行产生配置利率债、存单等低风险权重资产的动力,给债券市场带来配置力量。

在银行资本金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利率债风险权重为0,不占用资本金,高配利率债能有效实现规模的扩张。不过利率债的收益率也就只有3.5%-4.3%左右(还得是中长期),与平均收益率5%以上的贷款相比,是不是太低了?即使实现了规模扩张,似乎也不能给银行带来利润。

但事实上恰恰相反,如果只做静态收益率的比较,贷款反而可能是不占优势的。因为与利率债相比,一方面贷款要缴利息所得税与增值税两项税费,大约是25%+6.3%,而国开只需25%的利息所得税,国债则是免税;另一方面,一般贷款的风险权重是%,需要占用资本金,存在机会成本,而利率债为0。

我们以民生银行年年报的数据来做个估算。一般企业的贷款收益率是5.67%,其资本充足率是11.73%(简单理解是1单位风险加权资产需占用11.73%单位的资本金),ROE是15.13%(简单理解是1单位资本金能创造15.13%的税后利润)。

那么1单位贷款占用资本金的机会成本为1*%*11.73%*15.13%=1.77%(贷款数量*风险权重*资本充足率*ROE),税收成本为5.67%-(5.67%*0.75*0.)=1.68%。扣掉这两项后,实际贷款收益率是2.22%;

而同样做相同处理后,10年国债(设为3.6%)和10年国开(设为4.35%)的收益率分别为3.6%和3.26%。债券类的资产反而是占有优势的。

但是银行配置信贷类资产具有信用派生的作用,能为银行带来一般存款,这是利率债资产所不具备的,因而这种单纯比较“实际收益率”的方法可能并不准确。但不管怎样,这个计算清楚地表明了,利率债资产的收益率是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的,银行存在配置的动力。

第二,资本充足项限制倒逼银行资产负债行为转向表外,逃避表内监管限制,或利用表内同业科目进行腾挪,进行监管套利。表外与同业业务快速发展,非标、通道与委外等业务盛行。

在上文计算实际收益率时,信贷类资产在资本占用这一项上扣减幅度较大,如果能找到一种方式降低这一项的扣减幅度,那银行就能在享受信用派生优势的同时,获得高资产收益率。

要实现这个目的,银行有两种方法。

转向表外。发一个非保本理财(表外理财),用理财的形式获取负债资金,再用于配置信贷类资产,如此便直接将表内“存款-贷款”的业务模式转为了“表外理财-非标”的模式,不进资产负债表,不受表内资本充足项的考核限制,不占用资本金。

表内操作包装成同业资产,以降低风险权重。这需要用到银行同业资产科目中的买入返售项。比如说银行C想要给企业放贷,那么它先让银行A出资,通过信托公司发一笔信托贷款,然后再引入一个过桥企业,让A银行将信托受益权转让给银行B,让银行B担当过桥银行,最后再由银行B再将信托受益权转让给银行C,由银行C真实出资。银行C在会计处理时,所收到的是一笔同业资产,一般会将其计入买入返售项,计提风险资本为20%或25%。

在-年,这种方式十分盛行,我们看到21家上市银行的买入返售项资产在这段时期持续高增。但年,银监发布号文,规定买入返售项中的资产必须标准化的具有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后,借道买入返售项放贷规避监管的模式被禁,信托收/受益权等非标资产被迫转移至应收款项类,但这一类科目计提资本的风险权重是%,与普遍贷款无异了,银行表内非标的配置高峰逐渐逝去。

此后,在“货币宽松+实体信用风险溢价过高”的背景下,银行开始以购买金融机构发行的资管产品等方式进行资产配置,一来确实是因为资产负债利率出现倒挂,银行自身进行资产配置开始力不从心;二来这种方式兼具有降低信用风险、规避信贷额度限制与资本充足项考核的效果。

一般来说,银行用表内资金购买的同业理财、券商资管计划等资管产品属于同业资产,在入表时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直接将其看做一个同业资产计提资本金,根据期限是否超过3个月,给予20%或25%的风险权重。

另一种是穿透至底层,根据底层资产计提,这是监管层所推崇的,在实际处理时,银行往往是根据发行方所给的底层清单计提。但这种计提方式往往是不准确的,偏向于低估的,因为一方面发行方为提高资管产品的吸引力,往往会出示低风险权重的假清单,便于购买方入表处理;另一方面,资管产品的底层资产会流动,管理者会可能会频繁调仓,银行表内难以保证同步更新。

所以,我们能看到,银行信贷收支表里,记录金融机构资管产品规模的股权及其他投资科目出现了快速的飙升。但随着年四季度金融严监管模式开启,监管层打击金融同业乱象,银行利用委外形式进行监管套利的行为有所收敛,股权及其他增速的同比增速开始大幅回落。

2.杠杆率

杠杆率的存在主要是为了约束银行的财务杠杆倍数。虽然上述三项资本充足率的考核也能起到控制杠杆的作用,但存在一个极端情况是:银行负债资金所配置的资产全是风险权重为0%的国债,那么资本充足率的约束便失去了作用。

但是这个杠杆倍数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财务杠杆有所不同,传统是总资产/所有者权益,这里是一个倒数的性质。其中分子(一级资本-扣除项)的口径与一级资本充足率一致,分母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囊括了表内外的资产总额,表内资产不再调整,而表外资产需要利用一个折扣系数进行调整折算。

从现有各家银行的实际情况来看,杠杆率这一项并不会对银行造成过多影响,银监要求的标准是不低于4%,但年一季度各家上市银行的杠杆率水平最低也达到了4.32%,银行并没有太大的监管考核达标压力。

(二)资产质量系列

资产质量这个系列的考核,包括静态水平类、动态变化类与抵补类三大类,共12项指标,主要目的在于保证银行的信用风险可控,资产质量相对优质,避免资产质量大幅恶化导致亏损过多的现象出现。

其中囊括的三大类各有其对应的内涵与目的。静态水平类,表明的是截至某个时点,银行资产质量的水平,代表的是某一时刻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水平;动态变化类,表明的是在过去一段时间资产质量的变化趋势,是否有转好迹象;而抵补类则是表明当风险事件确切发生后,银行是否做好了预期与准备。

1.不良资产率、不良贷款率

按照银监的口径,分母信用风险资产主要包括各项贷款、存放同业、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资产、银行账户的债券投资、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承诺及或有负债等,其中这些资产中被分类为不良类别的即为不良资产率的分子:不良信用风险资产。

不良信用风险资产里面有多项,大概可分为贷款、非标、信用债与同业四项。其中贷款划分为不良的口径与“不良贷款率”的口径一致,是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图表14),其他项的不良分类口径则由银监会另行制定。

目前,银监会对不良资产率与不良贷款率的要求是不高于4%与5%,由于银行并不公布不良资产率,我们无法得知不良资产率的精确值。但不良贷款率银行会定期公布,从年一季度各家上市银行的财报来看,基本都在2%以下,达标压力并不大(图表15),考虑到不良资产中大部分为不良贷款,我们预计不良资产率的达标压力也较小。

但是,尽管如此银监还是相当重视不良资产的问题,有部分地区与部分银行是有着比较大的不良压力的。我们可知的的一个数据是,年二季度辽宁辖区银行机构的不良率已经达到了3.4%,较一季度攀升了0.3个百分点,距离4%的红线已经不远了。

如果不良率继续攀升,那么一方面银行的利润可能会被侵蚀(核销坏账需要用利润,这涉及到贷款损失准备金的问题,我们在后文再详细展开),影响银行的经营业绩;二来银行不良升高容易引起监管层的注意,后续业务开展可能会受到影响。

因此银行在不良资产率与不良贷款率的压力下,会在资产端进行调整,提高贷款客户的资质,将一般企业贷款转向风险更低的房地产贷款(所以我们看到-年新增信贷被房贷所填满),以及低风险的债券同业类资产。对于已形成的不良,银行也会采取债转物、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实现出表,美化指标。

2.单一客户贷款/授信集中度

对这两项的考核,主要是为了分散银行信贷资产的配置方向,避免贷款过于集中造成风险积聚。对这两项,银监会的考核要求分别是不高于10%与15%。

对于网点遍布全国的大行而言,这两项并不会构成桎梏,因为它们所面对的客户群体广,优质客户相对较多。但对于偏居一方的农商城商行,尤其是小行而言,它们所能授信贷款的范围往往局限在当地,不仅所面对的客户群体窄,当地的优质客户比如大的国企城投还会被大行在当地的网点抢走,所以它们发放贷款授信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如果将放贷客户的条件放松,下沉资质,那么这些农商城商的不良与坏账可能就会起来;如果不放松,那么它们的贷款就要受到这两项集中度的限制,贷款资产的配置可能就会受限。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小的城商农商有两种选择,要么采取购买金融资管产品的方式,借助其他金融机构曲线放贷,获得相对高的收益;要么直接购买同业存单等同业资产或国开、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的债券资产,发展金融市场业务。

3.正常类款迁徙率、







































中医治疗白癜风
中医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litongxie.net/tbzz/45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