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端阳故事图》册,清乾隆,徐扬绘第一开名射粉团故宫博物院藏
题:射粉团,唐宫中造粉团角黍饤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唐代从宫廷内传出的一种游戏:剥开几个用艾草汁浸泡过的黄米角黍,切成小块放在漆盘中,让客人们用特制的小弓箭射粉团,射中者可以食用。
《端阳故事图》册,清乾隆,徐扬绘第二开名《赐枭羹》故宫博物院藏
题:“汉令郡国贡枭为羹赐官以恶鸟,故食之。”
枭指猫头鹰,传说为食母恶鸟,故于端午节捕杀,做成羹汤,赏赐官员,寓有除绝邪恶之意。
《端阳故事图》册,清乾隆,徐扬绘第三开名《采药草》故宫博物院藏
题:“五日午时蓄採众药治病,最效验。”
端午也是采药季节,古人认为五日午时阳气最盛,以药草治病最具效验。譬如“午时水”,取饮、擦身,可袪百病。古人也会用百草来制作香囊,香牌,香珠,《红楼梦》里,元妃在端午节前赏给贾府众亲“红麝香珠”,便是用多种香料与中药合成带孔的圆珠,十八颗为一组,用细绳串成手串。如今的清宫档案里,还保留着雍正九年“避暑香珠”的配方:香薷,黄连,连翘等中药还有磨碎的甘菊花、玫瑰花瓣,同时添有朱砂、雄黄。
《端阳故事图》册,清乾隆,徐扬绘第四开名《养鸲鹆》故宫博物院藏
题:“取鸲鹆儿毛羽新成者去舌尖,养之皆善语。”
鸲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八哥,要在它换羽毛后,剪了舌尖好学话。八哥的舌端太尖,要训练八哥能讲简单的话,就用小剪刀修剪舌尖,使它变圆,发音才较流利。
《端阳故事图》册,清乾隆,徐扬绘第五开名《悬艾人》故宫博物院藏
题:“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在今湖北湖南一地,人们把艾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空中,剪成虎形,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
艾叶(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艾叶含有的桉油精,具有很强的抑制微生物生长和杀灭细菌的作用,插艾草、菖蒲来消毒,可谓事半功倍。其中,熏艾草的消毒功效更大。
《端阳故事图》册,清乾隆,徐扬绘第六开名《系采丝》故宫博物院藏
题:“系采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
汉代以青、赤、黄、白、黑五种色彩的丝线,扎成“长命缕”,系在臂上,可以驱除瘟病、避邪止恶。
《端阳故事图》册,清乾隆,徐扬绘第七开名《裹角黍》故宫博物院藏
题:“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以赞时也。”
菰,读作姑,是一种水生高秆的禾草类植物,其茎为筊白笋。角黍即“粽子”。裹角黍即包粽子。今人包粽子以箸叶、箬叶、芦苇叶为主。
《端阳故事图》册,清乾隆,徐扬绘第八开名《观竞渡》故宫博物院藏
题:“观競渡,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屈原的《九歌·湘君》中提到“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认为“飞龙”即龙舟。
端午节时节,龙舟竞渡,万人呐喊。赛龙舟已经成为端午节重要的民俗活动。
古人过个端午节是很忙很累的!但所有这些活动,大都是以避邪祛病、禳毒辟兵、祈求健康为目的的行为。
总体来说,端午节从春秋战国直到明清和现代,习俗变化不是很大,这说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延续性特点,对于中华文化中的瑰宝——端午节的某些习俗,值得我们永久继承和发扬!
近期热文链接
云冈石窟:北魏的微笑
比“勒索”还毒的是古玩圈里的“新加坡”
台北故宮白色釉,“釉”色可餐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