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斑病医院 htt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对于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来说,错误的生活方式和不良行为占60%,环境因素次之占17%,遗传因素占15%,医疗服务条件只占8%。
多数人对于疾病的态度是在病已成形的时候把身体托付给医生,如果平时我们能保持合理的生活方式,远离那些不良行为,细细想来,健康原来就在自己的手里。
一日三餐,具体吃什么要听「专家」的;何时喝水要听「专家」的;如何睡觉要听「专家」的......
而令人烦恼的是,有时「专家」们提供的意见又是完全相反的或者是经常。
我们自认为健康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问题,更愿意听从他人的建议,而此时恰恰忽视了自己、忽视了自己的感觉、忽视了自己的判断,把我弄丢了。
加满一箱油,人们都希望汽车开得尽量远,能否开得更远取决于把握方向盘的驾驶员,好的驾驶员有良好的驾驶习惯可以按照道路规律、驾驶规律开车。
因此,能否做到健康长寿,取决于使用身体时你是否按照规律来饮食、起居、生活。
规律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子呢?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经验积累,决定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遵循天地之道,按照天人相应的思想来生活,这是使用身体最合理的方式。
01
管住嘴巴,防止病从口入
《黄帝内经》说「食饮有节」,食是食,饮是饮。民以食为天,在中国人看来吃饭是大如天的事,所以,有如此结论是因为:过去的人们多数时间为了吃饱而发愁,现在则是为了如何吃好、吃得健康而烦恼。
「食饮有节」是个大原则,饮,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也很讲究,包括饮水、饮茶、饮酒。这里的「节」是节律、节制的意思,下面我们通过食、饮两方面来解读。
按季节规律——不时不食
因为工作关系,常有朋友询问如何吃的健康,尤其是年春天,询问吃绿豆的问题特别多。首先我告诉大家要识别真正的中医:
1、真正的中医说话不绝对
自然界在随时变化,身体的状态也是变化的,人得天地之全气,动、植物得天地之偏气,人在生存中受外因、内因的影响,导致体内出现偏差。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平衡,「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以药治偏,以食调偏,当平衡重新建立起来,再继续食用,会引发新的偏差,所以道家说「物无美恶,过则为灾」,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真正的中医不会建议过分的补充一种食物
宇宙、自然、人体内部处在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的维系依靠着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
脏腑之间的五行相生关系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相克关系是:肝克脾、心克肺、脾克肾、肺克肝、肾克心。
肝、心、脾、肺、肾五大脏腑如果其中一个的功能得到加强,必有受克制的脏腑。比如人们熟知黑色入肾经,于是多吃黑芝麻、黑木耳、黑豆......阴寒之气使肾水旺了,但水克火,长此以往心受影响。
我没有学过营养学,对于吃什么对身体有好处,我信奉孔夫子的话:「不时,不食」。
后世尊孔子为圣人,大成至圣先师,夫子说的话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他的话可以穿越时间、空间的变化仍然被人们认同,两千多年前的人认为他说的是对的,今人觉得依然有道理;南方人、北方人或者是外国人也认为是对的,这就是经典。
孔夫子对饮食的论述多在《论语·乡党》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阅读一下。
中国人对食物、菜肴的评判称为「味道」好坏,对「味」居然上升至「道」的层面,中华美食驰名世界。如果与美国比科技,我们要老老实实做学生,要是比饮食,美国人差得太远了。
孔子对饮食非常重视,要求很细腻,「不时,不食」,孔子提倡按照时令来吃,这句话尤其对当前的饮食养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喜欢按照「专家」建议吃来吃去,最后不知吃啥好的朋友可以参考:
正常的时令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出产什么,我们就吃什么。
因此,古代最难过的是春天,这个季节青黄不接,冬天储存的食物基本吃光了,自然界提供的只有芽、叶类的植物,这样迫使人们的饮食行为符合「发陈」的特点。
春天是生发的时节,生发需要的物质基础来源于冬季所补充的能量,所以在春天,体内脂肪会转变成能量使用,于是身体会变瘦。
秋天比较好过,物产收获,人们开始有肉吃,多余的能量变成脂肪储存在体内用来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寒,身材也变得胖些。
现代人很怕胖,很多女性一年四季都忙着减肥,脂肪多了身材不好容易引起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在现代人眼里脂肪就是敌人,很怕摄入脂肪。
可是大家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身上的脂肪是否是有用的脂肪?
记得小时候生活条件艰苦,过年要买肥肉熬猪油,买肥肉要买白净、细腻与猪皮紧紧相连的,有的脂肪颜色发暗、发黑,肉眼看好似泡沫状。
这样的脂肪就是垃圾脂肪,只能白白费火熬不出猪油。前文讲过,有小肚腩的朋友,用双手将腹部赘肉捏住、提起、轻揉,手下有疙疙瘩瘩颗粒状,这样的垃圾脂肪就不是保温层,不能给身体提供能量。
我们始终把减肥作为目标,可曾认真思考,这些脂肪是怎么形成的?
现在的饮食以高热量、高营养为主,消化吸收这些食物会增加脾的工作量,使脾运化的功能受损,于是营养不能充分吸收,消化不完全的东西变为垃圾脂肪,存在小腹是小肚腩,在血里是血脂高,在肝上是脂肪肝。
如何调理其实很简单,管好自己的嘴,按照自然的节律进食,慢慢就会养好。
不同的季节水果和盐的摄入就要有不同的讲究。水果是酸性的,有收敛、收涩的作用,应该秋冬吃,不适合春天食用,而且在北方,春天根本就没有水果。
美国科研人员研究表明,每天正常人盐的摄入量不要超过5.8克,可是夏天如果出汗多,盐分流失大,应该增加点量,冬天毛孔闭合,水分流失少,就得少点盐。
最影响当代人健康的问题是生活缺乏节奏变化,一年四季同样的饮食、作息习惯,甚至办公室的温度都一样,有的单位条件好,女职员在办公室居然一年四季穿裙子。
超市里随时可见反季节的果蔬,应季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在营养成分上可能没有区别,事实上二者的味道是不一样的。
夏天里咬一口正常成熟的黄瓜,清香味可以存留半天,在中医看来,这是得到了春夏之气,而大棚黄瓜缺乏自然之气,自然没有熟悉的味道。
用心想来,关于「不时,不食」古今反差的例子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是随波逐流想吃就吃,还是克制欲望按节律饮食。一念之间,也许结果大不同。
跟着感觉走——不饥不食
在知晓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维生素等专业术语后,我们总是担心食物的摄入不够,就怕营养缺乏,于是喝水吃饭定时定量,保健品、营养素多多益善。
打着为了健康的旗号,我们越来越忽视身体的主观感受,中国人习惯于一日三餐,饿了吃饭,渴了喝水,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
为什么中国人吃三顿饭?从气血在十二经络的流注时间看,胃经气血最旺盛的时间是上午7—9点,胃的消化能力最强;中午11点—13点,晚上5—7点分别是心经、心包经气血最旺盛的时间,这两个时辰心的感知能力最强,如果胃空了,我们能够感觉到。
饥饿这个词表达的是两个意思,「饥」指胃空的状态,「饿」是胃排空后心慌的感觉,胃空了,自然需要进食。
当我们没有胃口、食欲的时候,可能是胃没有排空或者是机体的感觉失灵,梁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也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如果胃没有排空,这顿饭最好别吃,顺应身体的感受吧。
由于吃得过多,上一顿的饭还没消化完,接着又吃下一顿,强加给身体的东西,必将加重脾胃的负担,慢慢的消化能力下降,使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完全转化为自身的养分,变为垃圾存留在体内,反而成为敌人。
记得多年前看刘德华、郑秀文主演的《瘦身男女》,郑秀文扮演的女主人公就是因为感情问题,不停地吃,不久身材肥硕。《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
饮食必须跟着感觉走,然而有些年轻女孩为了体型,硬是不理会身体的感觉,饿了也不吃,结果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厌食症、还可能扰乱心的感觉导致抑郁、甚至危及生命。
用意志去克制身体感受者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则抵挡不住诱惑。哺乳过的妈妈们应该有体会,母乳喂养时,小孩子吃饱后,小脖一歪不吃了,立起来轻拍后背,小家伙打个嗝,你让他(她)再吃,不吃了,这是动物的本能。
看《动物世界》,非洲大草原狮子吃饱了,静静的休息,看见斑马、羚羊也不追赶,动物在饮食上懂得节制。
可是小孩长大,意识增强,随着接触食物味道的丰富,慢慢产生了喜恶,开始偏食,顾不得身体感受,喜欢的东西就拼命吃,结果损伤脾胃,由此产生一系列身体问题。
这说明:身体的本能慢慢被后天意识所掩盖。老话说:若要小儿安,常需三分饥与寒。在育儿上多相信老话,不吃亏。
很多朋友喜欢吃川菜,几天不吃辣的就浑身难受,其中一部分人喜食川菜是有原因的,从身体需求的角度,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我们的味蕾接触了太多的味道,对味觉的敏感度下降,那么就需要更高一级的麻辣刺激才能让感官有知觉。
所有事情都是有原因的,身体外在的表象,都可以通过细心的观察找到内在的原因。
按身体构造——多素少荤
《论语·乡党》篇关于饮食,还有一句著名的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指的是米饭,春秋时期米连同外壳一起煮着吃,古人脱粒技术不行,谷壳吃多了,不好消化,容易得结石。
「食不厌精」是说把粮食打得越细越好,把谷壳去的越多越好。现在的情况是米、面做得过于精细,其实外壳与里面包裹的种子为阴阳体,相互有制约作用。
比如在南方多食荔枝,容易生痰,当地人会剥下荔枝壳煮水,喝了之后,很快上火的症状就消失了。
小麦属木,生发力量强,包裹小麦的壳就是制约它的,现在都是精粉,吃多了容易动肝火,所以喜欢吃面食的朋友可以吃全麦粉,避免肝火过旺。
和古代相比,我们吃得太精细了,主食应该搭配些杂粮,毕竟五谷杂粮不是大规模的作物,质量比较好,有利于均衡营养。
现在还有一部分人怕胖不吃主食,用水果、蔬菜充饥,这个习惯也不好,「五谷为养」,五谷是植物的种子,不管营养学上是什么成分,它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一碗米做成饭只有两三碗,作为种子却可以长出一片庄稼。即使吃再多蔬菜的茎叶,人体对潜在能量的摄取根本无法与五谷相比。
建议不吃主食怕长胖的朋友坚持吃一周主食,看体重是否会增加,不要人云亦云,用自身做个试验,符合科学精神。
「脍」,《说文解字》:「细切肉也」,「脍不厌细」就是肉切得越细越好,为什么孔子要求肉要切得细,因为肉不好消化。
食物在胃里变成粥样的食糜,这是物理作用,属于「消」,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及小肠后,各种营养成分逐渐被分解为简单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这个过程是化学反应,这是「化」。
食物在口腔咀嚼得细,会减少胃的负担,细嚼慢咽有利于「消」。吃一碗小米饭,可能一个小时胃就排空了,容易饿,而吃了几块肉,半天不觉得饿,这种动物脂肪、蛋白质还在胃里没「消」完。
消化的过程人体在吸收养分,同时也消耗自身的能量,植物蛋白好消化,少消耗体内的能量,我们一直说长寿的秘诀是「少消耗、省着用」。
人体只有四颗尖牙,却有24或28颗平牙,尖牙用来嚼肉食,平牙是嚼素食的。尖牙与平牙的比例是1:6或1:7,所以从牙齿结构看,人食肉与吃素的比例应该是肉占一,素占六、七。
因为肉不好消化,所以孔子说肉要切得越细越好,现在很多疾病源于肉吃得过多。过去条件不好,逢年过节才能吃到肉,吃肉叫「打牙祭」,用肉来祭牙,一年就祭那么两三次,吃一次肉能回味好几个月。
现在天天吃肉,只能无形的增加身体负担,何况这肉还是饲养厂大批量生产出来的。
02
饮水是影响健康的大问题
水占人体重量的70%,合理饮水是个大问题。「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大自然中水的循环对万物是至关重要的,体内也有一个水的循环。
对于水,中医、西医都非常重视,不过更多的时候,我们重视水进出体内的量,对于水在体内的代谢重视不够。
中医认为肺、脾、肾三脏参与水的代谢。比如有人一喝水没多久就小便,而且小便无色无味,这些水可能没被身体利用直接就排出体外,这种情况说明肺出了问题,没有将新鲜干净的水布散到细胞内。
还有人不敢多喝水,稍微多喝点水全身各个部位都有点水肿的现像,这是脾的运化出了问题,脾主肉,因此废水堆积在全身各个部位。
还有一种人肾脏的过滤功能出问题,排尿量小,这类人的身体中段特别胖,也就是水排不出去而运到了身体的中段。
我们不仅要重视饮水量,还要懂得水在体内是否被充分利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没被利用的水会变为废水,成为身体的敌人,是引发疾病的温床。
因此中医认为很多病症与废水有关,上凌于心而心悸、寒水射肺则咳喘、上攻于胃而呕、上攻于清窍则眩、外溢肌肤而肿......
1、不渴不饮
喝水居然还有这么大的讲究,对于没有医学常识的人们如何是好?现在有一种说法,建议人们多喝水,晨起要喝水,生病要多喝水,平时要多喝水。
凡事有度,过分就要出问题。同吃饭一样,合理喝水还是要跟着感觉走——不渴不饮。
我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学到的知识是平时要多喝水,等到身体感到口渴的时候,内脏已经严重缺水了。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身体的信号,这些信号就是身体提供的证据,根据这些证据医者会判断身体内脏腑出了什么问题,其中问诊更多的是获知病人的感觉,随着经验的积累,我越来越觉得感觉的重要。
试想,对于生命而言,什么器官更重要?与表皮、肌肉、肌腱比起来,最重要的是内脏。
当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或内在营养匮乏的时候,身体会自动的保证脏腑的能量供应,必要时「舍车保帅」、「壮士断腕」,舍弃远端的气血供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气血不足的女孩总是手脚冰凉。
人体的器官中感觉最敏感的莫过于唇、舌了,假如出现口渴的情况,说明身体开始有点缺水了,但这时内脏绝对不可能处于严重缺水的状态。
医院都是验血报告,也许未来有一天能够出一个验水报告,我们也就不纠结了。
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养生要「法于阴阳」,天热汗出的多,我们就要多喝点水,天冷了,毛孔闭合出汗少,我们就要少喝点。这个观点好似很熟悉,在讲到食盐的问题时,我也是这样的观点。
现在很多朋友有晨起一杯水的习惯,作为一名中医,我不赞同。首先不顾身体是否需要,起床先来一大杯,胃里哗啦哗啦的响,增加了身体的负担。
其次,一日之计在于晨,在中医看来,早晨是阳气生发的时间,晨起后我们的行为应以促进阳气生发为主(散步、打拳),而水是阴性的性寒(和水温没关系),一杯水下去,就把阳气压下去了。
到底怎么喝水,不用定时,不用定量,恢复身体的知觉,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2、远离冷饮
喝饮料不喝水是影响青少年健康的大问题,各种饮料颜色琳琅满目,口味层出不穷,功能越来越多,目的无外乎一个,鼓励大家多喝。
饮料含水,但毕竟不是纯水,喝的时候很痛快,然而不解渴。以碳酸饮料为例,由于其含有色素、添加剂、防腐剂等物质,这些成分在体内代谢时反倒需要大量水分。
同时可乐中含有的咖啡因还有利尿作用,会促进水分排出,所以喝碳酸饮料,就会越喝越觉得渴。
而饮料中含有的酸性物质及有酸性糖类副产品,会与体内的钙结合软化牙釉质,严重的会导致牙齿损坏,骨质疏松。
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在小时候形成的饮食习惯,成年后很难改变。作为家长,对待孩子的饮水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帮助孩子从小养成喝白水的习惯。
每个中医都强调夏天要远离寒凉,这里就包括冷饮。冰箱的发明,可以使食物保存更长的时间,有一利即有一弊,我们随时可以接触到凉的东西,现在的人们比以往更容易受寒。
尤其是年轻朋友,剧烈运动之后,痛快的将冰镇饮料一饮而尽,这时的心脏好比高速运转的发动机,产生大量的热,直接用冰水冷却,结果不言而喻。
长期饮冰水还导致小肠温度下降,为痛风、心脏病、肩部肌肉僵硬、鼻炎、小儿哮喘埋下隐患;「形寒饮冷伤于肺」,肺的内部出现问题,往往先从皮毛反映出来,所以出现荨麻疹、牛皮癣、皮肤瘙痒等症。
如果不从根源上解决寒凉入口的问题,单纯对「症」治疗,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经常饮冷饮的朋友身体的感知能力会慢慢下降,对温度不敏感,甚至越凉越过瘾。
长此以往,体内寒气重,而将体内剩余的热量赶到体表,这样的人外表总是燥热却伴有肠炎、腹泻、小腹冷痛、精神不振等症状,中医对这种症状有一个名词「虚阳外越」,治疗的办法是用温热药平衡体内的寒邪。
去除恶因得善果,我们一直在追求健康,而健康之道就在日常的食、饮之中,能否管住自己的嘴,医生、药物、保健品都帮不了忙。
唯一能掌控的就是我们自己的信念。只有认同这个理念并坚持合理的饮食,健康方会掌握在你我手中。
路新宇
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
中医养生文化学者执业中医师经络养生专家
著有健康书籍:《徒手祛百病》、《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季节养生,经络有道》、《上班族身体保养指南》。江苏卫视《万家灯火》、贵州卫视《杏林大国医》等养生节目主讲嘉宾,《环球时报》、《香港商报》、《老年报》等平面媒体养生栏目撰稿人。
路新宇老师重点研究经络、穴位如何为人们自我养生之用。经过多年实践,发现十二经络有易堵塞的穴位,便于人们有的放矢、自我疏通经络。开创性地提出“经络处方”理念,对于常见疾病,非专业人士也可以据此方案自我辅助调理。
十多年来,致力于中医科普工作,努力去除中医神秘化与神奇化色彩,用通俗易懂的讲解、简单实用的方法让民众学会保养身体、自我清除疾患。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收听路老师微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