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的改变及肥胖人的增加,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发病率日趋升高。
一般治疗1饮食控制痛风患者应采用低热能膳食,保持理想体重,同时,避免高嘌呤食物。
含嘌呤较多的食物主要包括动物内脏、沙丁鱼、蛤、蚝等海味及浓肉汤,其次为鱼虾类、肉类、豌豆等,而各种谷类制品、水果、蔬菜、牛奶、奶制品、鸡蛋等含嘌呤最少。
严格戒饮各种酒类,每日饮水应在ml以上。
2避免诱因避免暴食酗酒、受凉受潮、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穿鞋要舒适、防止关节损伤、慎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如某些利尿剂、小剂量阿司匹林等。
3防治伴发疾病同时治疗伴发的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冷敷,疼痛缓解72小时后方可恢复活动。尽早治疗,防止迁延不愈。应及早、足量使用以下药物,见效后逐渐减停。
急性发作期开始不能服用降尿酸药物治疗!已服用降尿酸药物者发作时不必停用,以免引起血尿酸波动,延长发作时间或引起转移性发作。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非甾体抗炎药均可有效缓解急性痛风症状,为一线用药。通常与食物一起服用,连续服2~5天。
非甾体抗炎药如吲哚美辛等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高钾血症(出现于那些依赖前列腺素E2维持肾血流量的患者)和体液潴留,必要时可加用胃保护剂。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禁用,伴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用NSAID有特别危险的患者包括老年患者,脱水者,尤其有肾脏疾病史的患者。
2秋水仙碱是治疗急性发作的传统药物。秋水仙碱不良反应较多,主要是胃肠道反应,也可引起骨髓抑制、肝损害、过敏和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与剂量相关,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使用。
急性发作秋水仙碱的疗效一般都很显著,通常于治疗后12小时症状开始缓解,36~48小时内完全消失,用法及剂量是每2小时口服1mg,服到获得疗效或者一直服到出现腹泻或呕吐为止。
严重发作者可能需要服4~7mg(平均5mg)。对一次发作给予的剂量在48小时内不可超过7mg。该治疗常可引起腹泻。
若消化道对秋水仙碱不能耐受,也可经静脉给药,用0.9%氯化钠溶液将秋水仙碱1mg稀释到20ml,缓慢注射(2~5分钟),24小时内用量不得超过2mg。
预防性口服秋水仙碱同时给予静脉注射秋水仙碱可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甚至死亡。秋水仙碱引起的腹泻可造成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尤其在老年人可导致严重后果。
3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痛风有明显疗效,通常用于不能耐受非甾体抗炎药和秋水仙碱或肾功能不全者。单关节或少关节的急性发作,可行关节腔抽液和注射长效糖皮质激素,以减少药物全身反应,但应除外合并感染。
对于多关节或严重急性发作可口服(泼尼松,如20~30mg/d,5~7日)、肌内注射(泼尼松龙叔丁乙酯10~50mg,ACTH80u单剂量肌内注射)、静脉使用中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为避免停药后症状“反跳”,停药时可加用小剂量秋水仙碱或非甾体抗炎药。
间歇期和慢性期目的:长期有效控制血尿酸水平,防止痛风发作或溶解痛风石。使用降尿酸药指征包括急性痛风复发、多关节受累、痛风石、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或受累关节出现影像学改变、并发尿酸性肾石病等。
治疗目标:使血尿酸6mg/dl,以减少或清除体内沉积的单钠尿酸盐晶体。
目前临床应用的降尿酸药主要有抑制尿酸生成药和促进尿酸排泄药,均应在急性发作终止至少2周后,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根据降尿酸的目标水平在数月内调整至最小有效剂量并长期甚至终身维持。仅在单一药物疗效不好、血尿酸明显升高、痛风石大量形成时可合用两类降尿酸。
在开始使用降尿酸药物同时,服用低剂量秋水仙碱或非甾体抗炎药至少1个月,以预防急性关节炎复发。肾功能正常、24小时尿尿酸排泄量3.75mmol,应选择抑制尿酸合成药。
痛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清楚,诊断并不困难,预防和治疗有效,因此预后相对良好。如果及早诊断并进行规范治疗,大多数痛风患者可正常工作生活。
慢性期病变经过治疗有一定的可逆性,皮下痛风石可缩小或消失,关节症状和功能可改善,相关的肾脏病变也可减轻、好转。
患者起病年龄小、有阳性家族史、血尿酸显著升高和痛风频发,提示预后较差。伴发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肾病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风险增加,甚至危及生命。
饮食控制后血尿酸仍高于9mg/dl时,可用降尿酸药。对于已发生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间歇期患者,应预防痛风的再次发作,关键是通过饮食和药物治疗使血尿酸水平控制达标,此外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或损伤,控制体重,多饮水,长期碱化尿液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