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由于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而引起的关节炎症,是最常见的结晶沉积性关节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痛风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已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但和发病率不对称的是,临床上对痛风的诊治手段十分有限。血尿酸升高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但部分痛风患者在发作时尿酸是正常的。另外,大部分的高尿酸血症患者终身不会发展为痛风。而那部分可能发生痛风的患者,除了血尿酸指标外,也没有其他太多的规律可以预测其发生痛风的机率。
随着新型双能CT的出现及普及,医生已经能够准确并特异性地识别和分离尿酸盐结晶(绿色)和钙盐结晶(红色),通过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足部尿酸盐沉积状况的观察,并且结合多因素,我们或许能够发现痛风发作的一些规律。
一项针对84例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双能CT下共发现处尿酸盐结晶,其中痛风组68例患者共有处结晶,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组11例患者共有34处结晶,单纯其他关节炎组5例患者只发现3处结晶。患者尿酸盐沉积部位以第一足趾中远端、第一跖趾关节、跟骨、胫骨下端等较为常见。
双能CT下痛风组患者共出现30处骨侵蚀,侵蚀部位以第一跖趾关节、足背、距骨居多,且侵蚀部位可伴有尿酸盐结晶的沉积,但病变处是否存在骨蚀与痛风急性发作并无显著关联。以往有研究表明痛风患者病变处的骨侵蚀是由于尿酸盐结晶沉积于骨内引起的,但通过双能CT可以发现,并非所有的骨质侵蚀部位均有尿酸盐结晶沉积,且有的患者出现骨侵蚀的部位是远离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的。因此,我们推断痛风患者的骨侵蚀可能是由痛风反复发作长期炎症刺激引起的,而非直接由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
68例痛风患者中有46例出现第一跖趾关节急性炎症发作,26例出现踝关节急性炎症发作。结合双能CT下尿酸盐沉积情况分析发现,第一跖趾关节及胫骨下端有尿酸盐沉积者临床上更易出现相应部位的痛风急性发作。第一跖趾关节附近的尿酸盐结晶如果沉积于肌腱或软组织中,则更易引起痛风的急性发作。而对于踝关节周围的尿酸盐结晶,如果其沉积于踝关节的伸面或呈点状(尿酸盐结晶为圆形且直径小于3mm)或为多个,则更容易出现痛风急性发作。
痛风患者软组织受累常见部位为第一跖趾关节、踝部、第五跖趾关节等,且经分析后发现,临床发生第一跖趾关节肿痛的患者更易出现关节附近的软组织肿胀增厚。在校正了年龄与性别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第一跖趾关节附近的尿酸盐沉积增加了该处痛风急性发作的风险;踝关节痛风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包括:跟骨附近的尿酸盐结晶,胫骨下端的尿酸盐结晶,踝关节附近多发的尿酸盐结晶(结晶数大于4个)。
总的来说,第一跖趾关节及胫骨下端的尿酸盐结晶更易引起痛风的急性发作,且结晶沉积的大小、形状、数量对痛风的发作也有影响。另外,少数痛风患者双能CT显示的尿酸盐结晶部位与临床关节肿痛的部位并不一致,比如有的患者临床上表现为足背肿痛,而尿酸盐结晶反而出现在第一跖趾关节、跟骨部位,其机制可能是痛风发作时病灶部位的尿酸盐结晶被巨噬细胞吞噬所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双能CT对一些微小的尿酸盐结晶尚不能清楚识别,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