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父亲告诉她,“去学中医吧,这个职业很好。”青年时,她越学越觉得有意思,渐渐理解了父亲的决定。如今,从医36年了,她发自内心地觉得,“成为一名中医医师是我无悔的选择。”她医院中医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曹田梅教授,首届“深圳好医生”20名获奖人之一。父亲建议学中医
曹田梅是年参加的高考,并成为当年甘肃省高考第一名。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她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去学中医。
然而,就像很多刚开始学中医的学生一样,她最初并不能理解什么是“阴阳”,什么是“经络”,这些概念对十几岁的她来说,太抽象了。直到后来进入临床实习,她才渐渐感觉到,中医非常管用。
“说来也很有意思,我的父亲是我的第一个病人。”曹田梅回忆,当时她还是一名学生,有一次回家,父亲说自己打嗝太过频繁,希望女儿帮他瞧一瞧是什么毛病,要怎么治。当时刚学完《伤寒论》的曹田梅,翻开教材对着书找方子。根据父亲的症状,她“依葫芦画瓢”,使用《伤寒论》中的药方“旋覆代赭汤”为父亲治疗。按照书上所说,“旋覆代赭汤”具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的功效。
只服用了两剂“旋覆代赭汤”,父亲的频繁打嗝就真的止住了。“父亲很高兴,女儿治好了他的病。这件事也让我觉得中医挺有意思,学习起来也很有成就感。”毕业后,曹田梅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中医医师。
大医精诚在医院工作了几年后,曹田梅发现,临床工作中她遇到了一些难以治疗的疾病,为了解决这些困惑,她考入兰州大学读硕士。硕士毕业工作几年后,又考入成都中医药大学读博士。年博士毕业,曹田梅来医院工作。工作和求学,贯穿在曹田梅的行医生涯中。3年前,她还参加了上海同济大学的国医大师班学习。
作为首届“深圳好医生”的获奖人,曹田梅认为,一名好医生,要做到“大医精诚”。
她特别认同唐朝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对于“好医生”的描述。《备急千金要方》中有一篇文章《大医精诚》,提到了医生应该有的修养:第一是精,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能做到这两点的医生就是好医生。”她说。
从医36年了,曹田梅从心底里觉得,“帮人治病是很快乐的事”,她非常感激那些选择了她的病人,“要知道,他们选择了找我看病,实际上就是放弃了找其他医生的机会。我的很多病人是从外地远道而来,这让我感到责任特别重大。”
行医即慈善从医多年,曹田梅在病人圈子里颇有名气,因为找她看病的人多,她的号很难挂。于是,不少病人会找她加号。加号的结果,就是她每天很晚都下不了班。她一天的工作从早上8点开始,但时常到晚上9点还没下班。有好几次,到医院接她下班回家的丈夫,左等右等不见她下楼,最后丈夫等在车里睡着了。
通过病人的口口相传,如今找曹田梅看病的人各种各样。肾病、顽固咳嗽、头疼、失眠、痛风、不孕不育的,都找她看病。今年30多岁市民刘先生从年开始有痛风的症状,一开始他没在意,后来病情加重,发展到每个月有一半时间因为脚痛,下不了床。不仅时常要向公司请病假,长期卧床也使得他心情烦躁,经常与妻子吵架,影响家庭和睦。
断断续续治疗了3年后,年刘先生从网上看到了痛风病友对曹田梅医生的好评,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曹田梅。第一次就诊,曹医生和蔼的态度,让他有了良好的就医体验。他说:“曹医生除了给我用中药治疗,还叮嘱我戒酒。半年后,我的痛风大有改善,可以正常上班了。这让我非常高兴。”
曹田梅一直觉得,行医就是做慈善!
“作为一名医生,我不需要等到有很多钱的时候才能去做慈善,我每天帮助病人解除病痛,就是在用我的智慧做慈善。当医生是我无悔的选择。”来源深圳商报
记者郑健阳
编辑何茜茹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