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病因复杂,湿热互结,拘泥中医成方难收

痛风常表现为受累关节红肿灼热、皮肤紧绷、触痛明显,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特点,因此中医认为痛风急性期与热痹关系密切。病因病机是由于平素情绪易激、肝气不舒,或多食肥甘厚味,或脾气亏虚、肾精不足、气化无力,致使湿浊内生,蕴结于体内,则化热、结痰、致瘀,继而流注于四肢发为痛风。

患某,男,35岁,右足第一跖趾关节间歇性红肿热痛6年,加重1年,再发3天。6年前因饮酒出现右足第一跖趾关节间歇性疼痛,每年发作2次,近一年频发,3天前因吃海鲜再次出现疼痛,症见:右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其余关节无明显不适,胃部偶有不舒,纳一般,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生化检查血尿酸umol/L,患者曾用过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等,但效果不佳,且有胃部不适。故给予中药治疗,组方如下:土茯苓30g,虎杖20g,山慈菇15g,大黄9g,猪苓30g,郁金15g,秦皮30g,炒山药30,川牛膝20g,马齿苋20g,伸筋草15g,赤白芍各20g,甘草6g。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服药一周后患者肿痛明显缓解,上方继服12剂后,痛风症状消失,各项指标正常。在嘱其注意低嘌呤饮食、禁酒的情况下,随访一年痛风未再发作。

按:中医认为痛风以热毒为主,故治法主要为清热解毒、祛湿通络、活血化瘀,直挫病势,抑制炎症反应,缓解病情。“无湿不成痹”,“痹多挟湿”,痛风湿热互结的特性,使其病情缠绵难清。因此,中医认为仅清热则湿不退,仅祛湿而热愈炽,惟有湿热两清,才能直折病势,防其耗气伤阴,邪祛则正自安。邪毒壅滞,气血运行不畅,瘀阻脉络,不通则痛,故辅以活血化瘀之品,使血行通畅,通则不痛。

上方由土茯苓、薏苡仁、虎杖、山慈菇、大黄、猪苓、赤芍、白芍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祛湿通络、活血化瘀之效。对中医辨证为痛风证属湿热瘀阻脉络者,疗效显著。但痛风病情是错综复杂的,多种病理因素常相兼致病,因此要辨证施治。

比如,有些痛风患者既有关节肿胀疼痛,局部触之发热,却又自觉畏寒;或者局部触之不热,全身热象不显,但自觉发热。在这种情况下,则不应该只拘于解毒化瘀通络之法,而要分清寒热的轻重和上下表里以及寒热相互之间的转化,寒热并举。

中医痛风常用药物有当归、羌活、独活、防风、白芍、赤芍、细辛、生石膏等。寒热偏盛者,需要权衡用药比例。热毒重者可选加蒲公英、忍冬藤、金银花等;热灼伤阴可选加生地黄、玄参、牡丹皮、石斛等;寒象明显者可加附子、麻黄、姜黄等;湿盛者可加萆薢、薏苡仁等;下肢痛甚可选加忍冬藤、络石藤、川牛膝等。

更多痛风防治知识科普和中医痛风问题咨询,可







































北京中科白癜风建院十周年
白癜风皮肤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litongxie.net/tbyf/18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