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尿酸高”的危害就是痛风。只要没有发展为痛风,血尿酸高一点没事。然而,多项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不仅仅是痛风的病因,还与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和慢性肾脏疾病等密切相关,是这些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就是说,痛风只是高尿酸血症所致危害的“冰山一角”。
高尿酸与关节
痛风患病率随着血尿酸水平的升高而升高。据研究报道血尿酸>umol/L时,87.5%患者出现膝关节液尿酸盐结晶,而当血尿酸≤umol/L时,只有43.8%的患者出现。另有研究提示:将血尿酸控制在umol/L以下有利于痛风的控制和尿酸晶体的溶解。
高尿酸与血管
高尿酸血症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每增加60umol/L,高血压发病相对危险增加13%。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冠心病总体发生风险、脑卒中发生风险、死亡风险均增加。
高尿酸与肾
高尿酸血症(HUA)对肾脏的损害更为直接和明显,因为在正常情况下,约70%的尿酸经肾脏排出体外。高尿酸血症可导致急性尿酸性肾病、慢性尿酸性肾病和肾结石,增加发生肾功能衰竭的风险,而肾功能不全又是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显示,血尿酸每升高60umol/L,慢性肾脏疾病(CKD)风险增加70%,血尿酸>微摩/升的患者,发生慢性肾衰风险,男性增加94%,女性增加%,提示血尿酸水平与慢性肾衰的发生率显著相关,女性尤甚。
高尿酸与代谢
高尿酸血症(HUA)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显示血尿酸水平每增加60umol/L,糖尿病发病相对风险增加17%,HUA患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较血尿酸正常者增加95%。另外研究也发现HUA与肥胖、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血症等脂代谢紊乱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
高尿酸与肝
国外有报道指出,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合并高尿酸血症者更容易发生严重肝损伤。亦有报告指出,对于肥胖的青少年,高尿酸血症更容易提高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
高尿酸与寿命
研究显示,HUA合并痛风患者平均寿命较正常者缩短15~20年。年全球疾病负担(GBD)中肌肉骨骼疾病和风险因素专家组评估了痛风的全球负担,结果提示年痛风患者的残疾生存年(DALYs)较年明显加重。
中西医结合有效控制痛风性肾病
西医以抑制尿酸合成药物和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进行治疗,近年来的一些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显示,在轻中度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应用小剂量的别嘌呤醇有助于保护肾功能,同时通过限制高嘌呤饮食进行预防,应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有助于减少尿酸沉积。
降尿酸“管住嘴”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人体代谢会产生嘌呤,从食物中也会摄入嘌呤,嘌呤代谢之后产生尿酸。血液中的尿酸,20%来自食物,80%由体内代谢产生。也就是说,仅仅通过“管住嘴”,限制嘌呤的摄入来降尿酸,效果十分有限,有研究发现,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原因,“生成增加”仅占10%,“排泄障碍”占90%。在此状况下,光靠限制嘌呤类食物的摄入,对血尿酸的影响更加有限。
降尿酸“促排泄”为减少高尿酸对人体的进一步伤害,患者需要通过服用药物来降低血尿酸水平。常用药物有两种,一种是减少尿酸合成的药物,如别嘌醇等;另一种是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等。由于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原因,排泄障碍占90%,故加强尿酸排泄是治疗的关键。
中医学在痛风性肾病的治疗上独具特色。
中医认为依其病症表现,应属于“痹症”、“痛风”、“历节风”、“癃闭”“关格”等范畴,如《素问·痹论》中“风寒湿三气杂至,合尔为痹”的记载,《格致余论》中“痛风者,大率因血得热,已自沸腾,其后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相博,热血得寒,所以作痛,夜则痛甚”的论述等,都可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参考。其病因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年老体虚,或凶饮食不节,导致脾肾亏虚,气化失常,气血运行无力,形成血瘀,蒸腾气化失刊,水湿内停,则湿浊内生,浊瘀互结,阻闭经络,深入肾府,则见肾损。脾、肾亏虚、湿浊瘀血是痛风性肾病产生的病理基础。
痛风性肾病为虚实夹杂之证,我们将其分为湿热阻络、温热伤肾、气阴两虚、痰瘀流注、脾肾衰败五个类型,根据不同证型辩证施治,一般初期以“祛邪”为主,中期“扶正祛邪同用”,晚期则以“扶正”为主。
出诊信息:
张勉之教授在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出诊,并接受预约,具体时间如下: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
出诊时间:8月17日(周四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