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江彪校对:吴锐发布:余瑾
导语:痛风是人体内血尿酸过高,尿酸沉积在关节、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的组织异物炎性反应,可造成关节破坏、肾脏损害等。在中国长久以来,由于患者及基层医师对痛风的认识欠充分,导致痛风患者饱受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患者应正确全面地认识痛风,做自己的医生,让痛风不再发作。
对于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防治,我们分为非药物干预及药物治疗两大块。
一、非药物干预(很重要)
1.低嘌呤饮食:应避免进食高嘌呤食物。含嘌呤较多的食物主要包括动物内脏、沙丁鱼、蛤、蚝等海鲜及浓肉汤,其次为鱼虾类、肉类、豌豆等,而各种谷类制品、水果、蔬菜、牛奶、奶制品、鸡蛋等含嘌呤最少。严格戒饮各种酒类。
2.多饮水:每日饮水应在ml以上,以促进体内尿酸排出。
3.避免诱因:避免受凉受潮、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慎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如某些利尿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小剂量阿司匹林、吡嗪酰胺等。
4.坚持运动及控制体重:每周运动3次以上,每次运动时间在30分以上;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即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控制在20-24。
二、痛风的药物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时以抗炎治疗为主,缓解时以长期降尿酸治疗为主。
1.抗炎:有三大药物选择,即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如双氯芬酸钠、塞来昔布)、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均为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一线用药。肝功能明显异常或者肾功能明显异常时应选择糖皮质激素治疗。抗炎治疗同时可于疼痛部位局部冰敷。
2.碱化尿液:保持尿液的偏碱性,可增加尿中尿酸的溶解度,促进尿酸的排泄。常用碱化药物有:1.枸橼酸合剂10ml每日3次(首选)2.碳酸氢钠片1g每日3次。
3.降尿酸:控制血尿酸在正常水平,是预防痛风反复发作的关键所在。要降低血尿酸,无非两种方式,要么减少尿酸生成,要么增加排泄,所以降尿酸药物分为两类,一类是抑制尿酸生成药,另一类是促尿酸排泄药,二者均有肯定的疗效。
(1)抑制尿酸生成药
别嘌醇:mg,每日1次,每周增加1次,直至每日3次后维持使用。适用于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者。需注意,中国人服用别嘌醇可能出现致死性过敏反应,所以对于初次使用别嘌醇的患者,建议做HLA-B基因检测,基因阳性者应避免使用。
非布司他:40mg,每日1次,是一种新型抑制尿酸生成药。相较于别嘌醇,非布司他降尿酸作用更强,且适用于轻、中度肾功能异常者,无严重过敏反应。
(2)促尿酸排泄药
苯溴马隆:50mg,每日1次,可增加至mg,每日1次。适用于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者。有尿路结石及尿酸盐肾病患者不可使用。
需要牢记,降尿酸药应长期服用,使血尿酸控制在μmol/l以下。对于有痛风石的患者血尿酸应控制在μmol/l以下(可使痛风石溶解缩小),有大量痛风石者需控制在μmol/l以下,尿酸控制未达标时可考虑单药加量或者两类降尿酸药物联合使用。
另外,尚需注意的是:上述抗炎治疗在降尿酸治疗开始后应继续使用,直至血尿酸稳定在目标范围内方可停用!
三、高尿酸血症的药物治疗
1.对于体检发现血尿酸高而无症状者,应先进行非药物干预(见前)。
2.若患者无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等),经非药物干预后血尿酸仍高于μmol/l,需开始降尿酸治疗。
3.若患者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经非药物干预后血尿酸仍高于μmol/l,应开始降尿酸治疗。同时积极治疗伴发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脑血管病等。
最后总结,痛风患者应坚持非药物干预及合理用药,避免“痛时用药,不痛不用”,定期化验,做到上述,你就是自己的家庭医生!
医院
风湿免疫科介绍
医院风湿免疫科医院中率先成立的独立的风湿免疫专科,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专业科室,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学术队伍,逐步成为江西省疑难重症风湿病诊治中心,年及年分别获得江西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及领先学科建设项目。
医院风湿免疫科是江西省免疫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江西省康复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是风湿免疫专业学术型博士培养点,风湿免疫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是江西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点。
我科开设风湿免疫病专家门诊、普通门诊以及专病门诊。风湿免疫科专病门诊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干燥综合征五个专病门诊,门诊量位于我省风湿科门诊量之首。科室开设疑难风湿关节病门诊,组织多学科联合诊疗队伍,开展关节超声、关节滑膜细针穿刺活检技术、关节腔液体松解术、水针治疗等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我科为中国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和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分中心之一,是中国痛风数据库及强直性脊柱炎数据库成员单位,各项数据排名位居全国前列,参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骨性关节炎等全国多中心研究。主持及参与7项国家级课题,主持参与省厅级课题10余项,发表SCI及CSCD核心30余篇。科室注重科研教学工作,每周二下午开展多学科网络学术交流及疑难病例讨论,欢迎各位同仁到我科进修学习。
风湿骨关节病特殊门诊介绍风湿病是一组侵犯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如肌肉、肌腱、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其中关节疾病占了比较大的比例。为提高风湿关节疾病综合诊治水平,造福广大关节疾病患者,我科特开设风湿骨关节病特殊门诊。
在常规的检验、检查手段的基础上,我科联合关节彩超、滑膜活检等检查技术来提高骨关节疾病的诊断正确性。在骨关节疾病的治疗方面,我科在传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有针对性地联合水针治疗、关节腔治疗、生物制剂、中医中药等多种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其中在水针治疗方面,我科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成功编撰《水针治疗在风湿性疼痛综合征中的应用》专著。
关节腔内液体松解术是由吴锐教授提出的针对口服药物无效的单或寡关节滑膜炎的一种关节治疗技术,用于治疗以滑膜炎为主要病理的关节病以及以退行性改变为主的骨关节炎,在江西省卫生厅专项研究基金等科研项目支持下,以及临床应用中观察到该治疗方法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认为松解液一方面可以抗炎,又可作为液体动力的“手术刀”,分离关节腔内粘连的关节囊和滑囊,达到松解的目的,改善粘连所引起的局部缺血缺氧,同时松解液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关节内的代谢产物和酸性致痛物质,可缓解疼痛症状,并给病变组织提供所需要的重要修复原料促进修复。
同时我科积极联合骨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学科作为多学科联合团队诊断疑难关节病,极大地提高风湿骨关节病诊治水平。
医师介绍
吴锐教授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医院风湿免疫科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关节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免疫学会理事,江西省免疫学会风湿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西省康复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西省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曾先后在美国耶鲁医院风湿免疫科交流学习。
长期从事风湿免疫病临床及科研工作,处理危重疑难风湿病有丰富经验,擅长各种常见及疑难风湿病的诊疗,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干燥综合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血管炎、白塞病、痛风等风湿性疾病,以及相关重症如肺动脉高压、肺间质病等的诊治。尤其在骨关节疑难病方面开展的关节腔液体松解术、水针等疗效显著,并在国际会议上做报告。在省内率先开展目征微循环技术预测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风险及预后,经江西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先进水平。主持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等,发表了SCI及核心刊物等专业文章多篇。
符碧琪硕士主治医师江西省康复医学会风湿免疫分会委员兼秘书,江西省免疫学会风湿免疫分会委员兼秘书。针对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肌炎/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等多种风湿免疫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擅长风湿类关节病诊治。发表了核心刊物等专业文章多篇。
陈景硕士主治医师江西省免疫学会风湿免疫分会委员兼秘书。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血管炎等多种风湿免疫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主攻疑难复杂风湿类疾病的诊治。发表了SCI及核心刊物等专业文章多篇.
李慧硕士主治医师江西省免疫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风湿免疫临床及科研工作,进行各类风湿病的诊治,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系统性血管炎等,尤其在治疗结缔组织病肾脏损害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发表了SCI及核心刊物等专业文章多篇,参与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省级课题等多项。
陈丽明硕士主治医师江西省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江西省免疫学会风湿免疫分会委员。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干燥综合征、肌炎/皮肌炎等多种风湿免疫病进行诊断及治疗,主攻危重症风湿免疫疾病救治。发表了核心刊物等专业文章多篇,多次参加国家级及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熊江彪硕士医师江西省免疫学会风湿免疫分会委员。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血管炎等多种风湿免疫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主攻危重症风湿免疫疾病救治。发表了SCI及核心刊物等专业文章多篇。
赵俊本科医师江西省免疫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结节性红斑、骨关节炎、风湿性多肌痛及纤维肌痛综合征等风湿免疫疾病,主攻肌肉骨骼超声、关节彩超引导下关节腔穿刺及松解术,以及针刀、水针等治疗技术。发表了核心刊物等专业文章多篇。
医院地址感谢您对“医院风湿免疫科”北京中科白癜风爱心公益北京白癜风哪家最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