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痛风好发于帝王将相、达官显贵,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圣罗马皇帝查尔斯五世和其子西班牙菲利普二世、腓特烈大帝以及英国和法国皇家历史中多位帝王均未逃过痛风的“魔爪”。开创美第奇王朝的美第奇家族就有两位帝王因严重痛风不能执政或继位数年就死于痛风。我国的元世祖忽必烈晚年也因饮酒过量而饱受痛风之苦,使他无法走路和骑马领兵上阵。
说起罹患痛风的科学文化界名人,那就更多了,歌德、莫泊桑、牛顿、达尔文、伽利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丁·路德、本杰明·富兰克林等均曾为痛风所苦。我国唐太宗时期的太子少师李纲、“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中唐的著名诗人白居易和文学家刘禹锡、清代书画家高凤翰等也深受“风痹症”引起的“足疾”折磨,卢照邻更是因为风痹症所困,辞官归隐山中,受不住疾病的折磨,投河而死。
因此,痛风又被称为“王者之疾”、“帝王病”、“富贵病”。
也正因为此,在历史上还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患上痛风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向往的疾病,因为只有达官贵人、有权有势的上流社会人士才有机会患上痛风,且认为痛风的发作可以预防瘫痪和中风等更严重的疾病。
总结一下,公元18世纪以前,人们对痛风的认识主要有:
富裕与权利的疾病
暴饮暴食,无节制
较少患其他疾病
上层社会追求的标识
痛风从何而来——“痛风女神”的偏爱?
痛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考古学家在埃及的一个古墓中发现了三个关于痛风的线索:第一,在一个老年男性拇指骨骼上有一个包块,经化学分析鉴定是尿酸盐;第二,在一个至少年前的木乃伊上,发现了古老的尿酸盐肾结石;第三,翻译公元前年埃及的草药处方印章提示,这些草药属于红花属的秋水仙碱类,在古代疗法中,秋水仙碱是唯一被确认的抗关节炎制剂。
在古巴比伦时代,痛风即被确认为一种疾病,是古代流行的疾病之一,特别是在埃及、希腊、罗马宫廷中盛行。古希腊人认为,“痛风女神”(据说是酒神和阿弗狄洛忒的女儿)由于偏爱“杰出人物”,产生了这一“神的疾病”。
西医始祖希波克拉底将痛风称为“不能步行的病”,并指出痛风是富者的关节炎,在他的《格言》(Aphorisms)中,他对痛风下了以下的结论:“太监不会得到痛风,女人在更年期以后才会得到痛风,男性在有性生活后才会得到痛风,痛风的发炎在发生后40天内就会消退,痛风在春秋两季较会发生”。
他认为,丰富的食物和葡萄酒与发病有关,并提出“体液论”,为后来探索出痛风的病因属高尿酸血症奠定了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罗马医师盖伦首次描述痛风石(尿酸盐),他认为,由于淫乱、遗传和体液在体内的蓄积而造成痛风发病,强调节食、戒酒、禁欲。
公元12世纪,一位名为RandolphusofBocking的修士首先使用英文字“gout”代表痛风,gout由拉丁文Gutta而来,是一滴的意思。以当时中世纪的医学概念“四体液说”而言,痛风是被认为是关节部位被魔鬼放了恶毒液体。
年,中国金元时期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首次提出痛风病名,并有上中下痛风方。
直到17世纪,为痛风所苦的英国著名内科医生托马斯·塞登哈姆才第一次把痛风作为单个疾病从风湿病中划分出来。
年,瑞典化学家Scheele证实痛风患者尿结石中含有一种有机酸。年,英国化学家Wollaston从自己耳廓上取下了一个痛风结节,并从中分离出了尿酸,人们才认识到沉积在关节和组织内的这种毒物就是尿酸。年,法国化学家AntoineFourcroy发现上述有机酸是正常尿液中的成分,取名为尿酸。年,英国内科医生Garrod用化学分析法在痛风病人血液中测出了高浓度的尿酸,他指出痛风发生的关键是尿酸生成过多,从此,人们对痛风认识有了新概念。
年,英国医师GarrodAlfied(—年)确定痛风患者血液中尿酸浓度增高,并于年出版了第一部痛风专著,被誉为“现代痛风之父”。
年,德国人EmilFischer发现尿酸来自嘌呤代谢;年Folin和Denis首次介绍了血尿酸的测定方法。
总结一下:
现代医学认为,痛风(gout)是一种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谢增加,尿酸产生过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炎性疾病。
“天下第一痛”,到底有多痛
作为公认的“天下第一痛”,文学家关于痛风最经典的描述出于托马斯·西德纳姆之笔:“病人上床入睡时感觉良好。凌晨两点光景,他在大脚趾的尖锐疼痛中惊醒;罕见脚后跟、脚踝或脚背疼痛者……起初尚和缓的痛感愈演愈烈……一会儿是韧带的剧烈拉扯撕裂,一会儿是噬咬般的疼痛,一会儿又是压迫感和收缩痉挛。与此同时,患处的感觉如此尖锐切肤,就连被子的重量都变得难以承受,若有人在房间走动发出声响,也会感觉忍无可忍。”
此外,《痛风:贵族之恙》、《亨利四世》、《荒凉山庄》、《米德镇的春天》等,均对痛风患者的痛苦作了详细的描述。
英国著名漫画家詹姆斯·吉尔瑞于年发表了名为《痛风》的漫画,将痛风描绘成一个正在啃噬人脚的黑色魔鬼,形象而深切地表现出痛风病人的痛苦。
在我国,“痛风”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典藉里,因其疼痛来得快如一阵风,故由此命名。古代又称“痛痹”,明朝虞抟所著医学正传云:“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诸方书又谓之白虎历节风,以其走痛于四肢骨节,如虎咬之状,而以其名名之耳”。
突发、红肿、剧痛是它的特征,发作的部位大多是大脚趾关节处,其他还包括脚踝、脚背、膝盖、手腕、肘关节等,通常每次只在一个部位。发作后1-2周后变轻,但如果高尿酸血症不治疗会反复发作,表现为痛风石、痛风性关节炎和关节变形、关节畸形等。
痛风,全是饮食惹的祸?
痛风作为一种“富贵病”,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过去享有特权的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美食、过度饮食,所以他们较普通人更容易得上这样的病症。而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已走入寻常百姓家。世界卫生组织甚至将其列为20世纪十大顽疾之一。
那么,痛风是否完全由饮食不当所致呢?
如前所述,痛风因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沉积所致。那么,尿酸是怎么产生的呢?
制造尿酸的原材料主要是嘌呤,而事实上,从食物嘌呤产生的尿酸还不到尿酸总量的20%,另外80%是由存在于体内的能量的燃烧、被分解的遗传物质等产生的废物所形成的。体内的尿酸量通常保持恒定,但当体内尿酸生产过剩,过多的尿酸不能顺利排出体外时,血尿酸浓度就会升高,引起相应障碍。
因此,凡是影响血尿酸生成和(或)排泄的因素均可导致血尿酸水平增加,而并非通常认为的尿酸升高单纯是饮食的影响,当然,在自身生成及排泄均处于正常状态下,饮食是尿酸升高的主要原因。
痛风有一定的遗传性,临床研究发现,约10%-25%的痛风患者有阳性家族史;痛风患者的近亲中,有10%-25%有高尿酸血症,如前面提到的罹患痛风的圣罗马皇帝查尔斯五世和其子西班牙菲利普二世。但并不是说父母患有痛风,子女就一定也患有痛风。
也许你会问,“我为什么会患上痛风?”。其实引起痛风病的病因,至今还尚未明确。通常认为大量运动、喝啤酒、大量食用肉类、海鲜和动物内脏等行为可诱发痛风发作。其实你的好多与你相同生活的同伴并不一定发生痛风,而偏偏是你。内在的原因可能是代谢基因,或者说你自身的代谢模式决定了它的发生。
除遗传因素外,痛风通常由5种情况引起:
(1)饮酒及经常进食富含嘌呤的食物(动物内脏如肝、肾、心、脑,蚝、蛤、虾、蟹、浓肉汁、鱼子、沙丁鱼及咸鱼、咸肉、猪肉、牛肉、鹅、鸭、鸡、鱼、海参、贝类等);
(2)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引起的代谢紊乱,导致尿酸生成过多;(3)其他非代谢疾病致尿酸生成增多;(4)其他疾病致尿酸排出减少;(5)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使尿酸排出减少:例如噻嗪类利尿药、呋塞米、乙胺丁醇、小剂量阿司匹林、吡嗪酰胺、乙醇、烟酸、化疗药等。肾移植术后患者由于使用抗排斥药物环孢菌素也可能使痛风患病率增加。
痛风之痛“急如风”,如何快速止痛?
前面说了那么多,下面来点“干货”。
春节期间好吃、好喝、少动,无论平时有没有尿酸高,都要小心了,痛风有可能像一阵风一样找上门。那么,痛风来袭,怎么办呢?
记住,一旦痛风发作,必须立即治疗,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预防尿酸盐沉积造成的关节和肾脏损害。
具体措施包括休息制动、抬高患肢,避免肢体肿胀,大量饮水,严格低嘌呤饮食,降尿酸。
注意:不宜热敷、冷敷、针灸、按摩,以免加重肢体炎症。
止痛药: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
后两者起效快、消肿效果好,但副作用较大。
关于急性期降尿酸,既往观点认为急性期不宜降尿酸,容易引起关节内痛风石表面溶解,不溶性结晶沉积在组织中加重炎症反应。但年《美国痛风管理指南》首次提出,在有效抗炎药物保护下,急性期降尿酸并非禁忌。年中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专家共识》也同意不一定等到痛风急性发作缓解2周后再降尿酸治疗。
如风之痛如何防?
痛风的痛让人不寒而栗,却又来去如风,怎么防呢?
没有高尿酸血症的健康人群,为减少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避免运动或损伤;
(2)限制高嘌呤(内脏,海鲜)、软饮料和果糖;并非所有海产品均为高嘌呤饮食:海参、海蜇皮和海藻为低嘌呤;并非所有蔬菜均属低嘌呤饮食:黄豆、扁豆、香菇及紫菜为高嘌呤,但不增加患痛风风险;
(3)禁酒:尤其是啤酒和白酒,可适当喝红酒;
(4)控制体重;
(5)多饮水:ml/d[饮自来水和矿泉水(PH值6.5~8.5);不饮纯净水(PH值6.0),临睡前饮可防尿结石];
(6)长期碱化尿液:常用碳酸氢钠,例如饮用含碳酸氢钠的苏打水。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须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尽可能避免用使血尿酸升高的药物。
如风之痛如何治?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心血管疾病时,血尿酸值8mg/dl给予药物治疗;无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心血管疾病的高尿酸血症,血尿酸值9mg/dl给予药物治疗。
具体治疗如下:
1.改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戒烟、坚持运动和控制体重。
(1)健康饮食:低嘌呤饮食、减轻体重(摄入热量降低10-15%)、低盐低脂膳食(脂肪小于50g,盐小于3g)、多饮水。已有痛风、高尿酸血症、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及中老年人群,饮食应以低嘌呤食物为主,严格控制肉类、海鲜和动物内脏等食物摄入。
(2)多饮水,戒烟酒:每日饮水量保证尿量在ml以上,戒烟,禁啤酒和白酒,红酒适量。
(3)坚持运动,控制体重:每日中等强度运动30分钟以上。肥胖者应减体重,使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
2.碱化尿液:使尿pH维持在6.2~6.9。
3.药物治疗:严重者须药物干预降尿酸,包括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如别嘌呤醇、非布司他(非布索坦)及促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积极控制高尿酸血症相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肥胖及吸烟等。
啤酒与海鲜同食会导致痛风?
上面讲了这么多,对于这句话是不是就容易解释了?
痛风患者应禁食或少食高嘌呤食物,而啤酒和海鲜都属于高嘌呤食物,即使单独食用大量啤酒或者海鲜也会导致痛风加重,并不是啤酒与海鲜同食导致痛风。高嘌呤的食物不论怎么搭配都对痛风或者高尿酸患者不利,但对于正常人来说影响不大。
尿酸只是“坏东西”?还是延长寿命的代价?
高尿酸血症除了引起痛风、关节痛外,还与高血压、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冠心病、心力衰竭、肾脏损害等密切相关。那么,尿酸就只是个“坏东西”吗?
其实,血尿酸作为一种抗氧化剂,也是一种重要的有益物质。尿酸盐是有害的活性氧——羟基、超氧阴离子、单个氧原子以及氧化血红素中间产物高价铁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清除剂。尿酸盐作为抗氧化剂的作用与抗坏血酸等效。
尿酸水平还与物种的寿命密切相关。人类的尿酸盐水平高于猿人和其它低级类人猿。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失去了其它大多数哺乳动物都具有的降解尿酸能力,却获得了较大多数哺乳动物更长的寿命,这二者间存在一定的关联。降解尿酸能力的丧失会导致尿酸结晶会在关节液中沉淀并引起痛风,但它却有利于人类活得较为长久。似乎可以这样理解,因痛风而火一样灼痛的拇趾可能是因为延迟衰老而被选择的基因的一种代价。
(李妍根据姚医生微博、医院赵岩教授课件、医院朱剑教授文章、知乎等整理)
李妍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