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美国看病不如中国有效率
时间:年7月
人物:米乐一家
花费:打完六折.45元人民币
病情:4岁儿子第3次关节脱臼
医院:全美排名医院
美国就医经过
7月14日晚上11:20,乐爸一家抵达全美排名医院。跑到急诊窗口,通过翻译软件告诉窗口工作人员:孩子左手手臂脱臼了,希望有骨科医生帮着复位一下。工作人员很友好地示意我们在一旁的座位上等候,一等就是半小时。
半小时后,窗口人员微笑着招呼我们办理登记手续,照旧是漫长的等待。进入诊室后,保安给乐爸乐妈手臂上贴上一张不干胶的标签,然后打开厚厚的一道门,一位护士出来把他们带了进去。先量身高称体重,在征得乐妈同意后,护士把儿子的左袖剪开,询问哪里痛。见米乐哇哇大哭,护士赶紧塞给乐妈一袋冰块,示意给米乐左手臂敷着。
护士在电脑上录入了一些资料后,带着去了另一个诊室门口,出来一位女医生,是位华人,但对方用英语告知不会中文。医生用手一碰,米乐就哇哇大哭,医生再次把我们带到另一间诊室。
又是漫长的等待……
到了7月15日凌晨1点多,终于来了一位看上去很专业的骨科男医生。他边询问边在另一台电脑上记录,问得极其详尽,从米乐的用药史、过敏史、患病史、一直问到家族遗传史,最后终于开始徒手复位。
男医生很谨慎,手法有些生涩,一分钟后,见米乐哇哇大哭,男医生又起身离开了。凭着丰富的脱臼经验,乐爸乐妈感觉应该是复位成功了。后来来了一位护士,给了儿子一支棒冰,这态度和服务真是好得没话说。
又等待了至少半小时,期间,乐爸多次跑去看,那位男医生一直不紧不慢地在电脑上写着病历(十多天后,拿到的病历有四十多页的A4纸)。
凌晨3点多,医院,脱臼,徒手复位,足足花了四个多小时。
最令乐爸一家惊讶的是,医院付医疗费,打完六折后,竟然还要.45元人民币。
国内就医经过
前医院治疗,也是晚上急诊,都是直奔诊室,医生一分钟不到就搞定了,第一次仅付了挂号费,第二次连挂号费都省了。
前段时间,万大夫也针对出国看病写过一篇文章穷癌症还在国内打游击,富癌症己经远征出国(有兴趣的万友点击左边的标题即可查看)
正方:去美国看病,我最后的救命稻草
时间:年5月
人物:李微夫妇
花费:7万美金(42万人民币)
病情:李微的先生被诊断为骨巨细胞瘤
医院:加州大学旧金山分院,医院排行榜上位列第五。
国内就医经过
年5月,李微的先生被诊断为骨巨细胞瘤,医院,医生们给出了相同的答案:肿瘤侵蚀了颈椎的第二、三、四节关节,脊椎置换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案。
这就意味着,把颈椎切开,去掉3节骨头,换上钛合金的支撑,杭州的医生都直言这个手术的难度之高、风险之大,术后病人活动也会受到限制。如果不动手术,面临的是瘫痪。
“天塌下来了,我们连抱头痛哭的时间都没有。”李微说。
对这个高难度手术而言,几乎全杭州的骨科医医院的x姓医生。
接下来,李微的经历和多数病人或家属一样,委托熟人、排队、挂号、等待。
李微夫妇拿到了下午第63号。诊室的长廊里,她做了一道算术题:假定一个病人5分钟,63个病人就是分钟。医生从下午一点半开始看诊,一直要持续到将近晚上7点,她还不是最后一个病人。而且医生不能喝水、不能上洗手间,“简直是铁人的节奏”。
中国医生以高强度劳动闻名于世,热门科室的医生一年的看病量是国外医生一辈子的看诊量。但医生的超负荷工作摊到每个具体的病人身上,只有5分钟。
扫过两眼MRI片子之后,医生的回答简洁有力,“脊椎肿瘤,准备住院手术吧。”
李微哆哆嗦嗦地问,“您觉得手术成功的把握有多少?”“风险肯定有,但我们已经做过很多了。”又问:“术后会如何?终生会有什么影响?”医生不耐烦起来:“不做手术,你可能短时间就瘫痪丧命,你还能管手术后的感受?”
出门后,李微算了算时间,正好五分钟。“五分钟,对一个陷入绝境、从外地跑去上海看病的人来说就是残忍的三言两语。”
或许是护工推着病人在雨中奔跑的场景,或许是x医生的5分钟问诊,又或许是手术的巨大风险,李微自己也说不清楚,但她不能把丈夫留在这条繁忙的“流水线”上,哪怕全中国最好的医生答应为她先生进行手术。
“我可以接受手术的风险,但决不接受轻慢或疏忽带来的损失。”
李微做了一个当时看起来极为大胆的选择,去美国手术,她出于最朴素的考虑,置换手术的方法和材料都源自美国,去美国也许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美国就医经过
美国人一板一眼的作风让人抓狂,”李微说,“医院得知我先生在年做过手术,要求详细的手术报告和病理切片报告。
但
在中国,找15年前的病历,里面都是手画符;医院找原始记录,就是去沧海里找一滴水。”
在中国,你几乎不可能获得胶片的电子资料,李微试过很多种办法,但无论任何形式,医院都拒绝拷贝电子文档,李微不得已只能用相机把这些黑白胶片翻拍下来。
而在美国,3个月后,当李医院时,院方递给李微3个光盘,她先生的所有文字和影像资料都在其中。
李微还记得收到预约单的时间年5月30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院给李微的先生安排了5天之后也就是6月3日初诊,距离李微先生查出脊椎肿瘤刚好4周。
李微先生的穿刺结果是单发性骨髓瘤。和国内最初判断的骨巨细胞瘤不一样,
骨髓瘤属于血液系统疾病,不需要手术,
放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听多了化疗放疗的可怕经历,李微有些害怕,问肿瘤放射科的医生,会不会掉发?会不会呕吐?医生忍不住笑起来,“顶多会有点喉咙干,表面皮肤有点发红,其他基本没影响。”
医院国际部帮李微夫妇约好血液科和放射科的医生,血液科医生查明病因,控制复发,放射科医生制定好放疗方案,总共放疗20次,每天一次,一周5天,周末休息。
第一次放疗,先生进去不到十五分钟就出来了,李微大吃一惊,以为出意外了。医生的解释是,放疗已经完成,其实每次真正照射的时间不过两三分钟,躺倒、戴罩子时间更多。
一个月里,不断医生来询问,“感觉好吗?有任何不舒服的地方吗?”李微先生的回答一概是“很好”。事实上,除了到第十次左右,喉咙有点痒,脖子上一块皮肤黑了点以外,没有太多感觉。
治疗如此之轻松。李微夫妇搬离了旧金山附近的酒店,搬到一个半小时车程之外的硅谷,像上班族一样,每天花3医院做放疗,看遍了沿途的风光,考了一张美国驾照,甚至抽空去了趟美国东部旅行。
李微一度甚至怀疑,真的每天去躺几分钟,颈椎肿瘤就治好啦?
一个月之后的检查发现,肿瘤明显萎缩,这个过程还将持续,直至肿瘤细胞失去活性,变成一个痂的存在。
李微夫妇回到了中国,两年过去,生活回到了正常轨道。
李薇评价国内就医:没有奇迹的服务业
李微说她并不是指责国内误诊,如果留在国内住院,也同样会有穿刺检查,也会查出是骨髓瘤,但她不确定,她先生会得到和美国一样的治疗方案。
当李微把她的美国就医记在论坛上发表后,一位放射科医生在李微的帖子后留言,手术、化疗、放疗是肿瘤治疗的三驾马车,必须在明确诊断下多学科会诊给出最佳治疗方案。
而中国的外科,思路狭窄,缺少配合精神,在很多病种在欧美有明确放疗首选推荐,仍旧进行手术,造成很多治疗悲剧。
“我先生在国内有很大概率是要接受手术的,脊椎手术的影响太大,可能会终身活动受限,是不可逆的,”李微说,“而在美国,3个月,没有住过一天院,没有挂过一瓶水,甚至药也只吃了几颗,既没掉发也没消瘦,几乎没有感受到痛苦。”
万大夫力求提供一个真实的出国看病写真全集。
但极有可能,
真实与偏颇交错杂居,故需辨证看待。
全面而客观的记述,还需要参阅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