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医师钱益啸中医师临床治病的过程中,很多痛风的病患都说“患了痛风,就只能当和尚了,肉都不能吃了”!也有痛风病友治疗时问:我天天吃素,为什么痛风还发作?这就是大家对痛风认识的一个误区。误将动物性食物等同于高嘌呤食物了,因而在自己的食谱中对鱼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敬而远之。这种认识是非常不正确的。动物性食物是指鱼、肉、蛋、奶等一大类食物,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素。此类食物中的不少食物确实含有大量嘌呤,如动物内脏、肉汤各种肉类以及大多数鱼类等,但是牛奶、蛋类却是低嘌呤食物,而且富含必需氨基酸的优质蛋白,痛风患者完全可以吃。需要注意的是,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需注意蛋黄不要过量。此外,由于嘌呤易溶于汤中,各种肉汤嘌呤含量极高,病情较轻的痛风患者也不能喝肉汤,但可以将瘦肉经煮沸后弃汤限量食用。痛风患者宜弃汤,可吃肉。痛风病人吃肉需遵循三大原则:1优选蛋奶在选择肉类时,要尽量选择瘦肉或把皮去掉,过多的油脂不仅影响尿酸排泄,还会影响体型控制。而除了鸡鸭鱼,其实还有一种肉常被大家遗忘,那就是鸡蛋。鸡蛋是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同时嘌呤含量极低,十分适合痛风病友。鸡蛋的嘌呤含量非常低,每克鸡蛋白、鸡蛋黄分别含3.7毫克、2.6毫克嘌呤。2禁食内脏同一种肉类,根据部位的不同,其嘌呤含量也有差异,对尿酸、痛风的影响也不同。像心、肝、肾、肠、脑等动物内脏都是超高嘌呤食物,高尿酸、痛风的病患应尽量避免。而后腿肉、里脊等属于中等嘌呤含量的食物,可以适量食用。猪肺的嘌呤含量高达毫克/克,内脏类的嘌呤含量普通比较高。尽量选择新鲜肉类,而非火腿、腊肠等加工肉制品。一方面,加工肉制品含盐量高,不利于痛风控制,还会增加高血压风险。另一方面,火腿、腊肠还有致癌风险。烹饪肉类时,最好能把肉类先切成片或丝,然后在水中焯一下,再进行下一步烹饪。这样能使部分嘌呤溶解在水中,减少嘌呤摄入。不过,也有人认为水焯后的肉类口感不好,那也可以不焯直接烹饪,但更要注意控制量。3控制总量对于不患疾病的人,膳食指南建议:适量吃肉、禽、鱼、蛋,每天摄入量:畜禽肉50~75克,鱼虾类50-克,蛋类25~50克,相当于“一两肉+二两鱼虾+一个鸡蛋”。正常人一天宜摄入上图黑色圆圈中那么大的鱼肉类。痛风患者宜适当减少。而在痛风缓解期,有人建议每天肉类的摄入量控制在g以内;有的则更严格,建议控制在50g以内。落到个人时,则更难说吃多少合适,毕竟每个人血尿酸水平、尿酸排泄情况、用药情况等都不同。4水煮3分钟含嘌呤最低嘌呤含量与烹调方式也有关系。有研究机构将猪肉、牛肉、鸡肉样品分别以水煮、清蒸、煎炒、油炸4种烹饪方法处理,比较1、3、5、10分钟烹饪时间下食物嘌呤含量的变化。检测发现,水煮后肉中嘌呤含量降低最明显,最佳水煮时间为3分钟,此时猪肉、牛肉中嘌呤含量降低50%,鸡肉中嘌呤含量降低30%,3分钟后变化趋于平缓;结合口感,最佳清蒸时间为10分钟;油煎最好不要超过2分钟,因为2分钟后嘌呤含量不降反升,4分钟达到峰值;最佳油炸时间应在2分钟内。推荐最佳烹煮方式为水煮3分钟。5控制总量每天肉类摄入量不超过g,同时注意血尿酸、痛风控制情况。如果尿酸水平不达标或痛风常发作,则可以再把肉量减一点,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或者更加注意体型控制。一般人正常膳食每日摄入嘌呤为~0毫克,急性发作期嘌呤摄入量每天应控制在毫克以内。缓解期可适当放宽。医生简介钱益啸中医内科学硕士中医师个人简介:本科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获得双学士学位,后深造于南方医科大学并获得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三年侍诊于臧堃堂教授(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师承制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央军委保健局中医专家、中将级教授)并继承其学术思想,师从于岭南名医文小敏教授和钟洪教授;临床上以固护脾胃为主,条畅气机为辅,辩证论治加外治法,内外共奏治疗之功。诊疗科目:内、妇、儿科专业特长:擅于诊治感冒、咳嗽、胃脘胀痛、呕吐、腹泻、便秘、失眠、高血压、痤疮、湿疹、月经不调、痛经、小儿咳嗽、消化不良等疾病。对消化系统肿瘤疾病手术或放化疗后的患者进行调理,在补元气基础上对痰、湿、气、瘀等外邪辩证施治,减轻放化疗的并发症和毒副作用,提升生活质量。广州市十三行国医馆地点:广州市荔湾区荔湾路1号开诊时间:8:00-22:00,周日8:00-18:00黄精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