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高尿酸血症及痛风
1.什么是高尿酸血症
血液中尿酸值超过正常时就是高尿酸血症,一般来说,男性和绝经后女性血尿酸浓度大于umol/l,绝经前女性血尿酸浓度大于umol/l,即为高尿酸血症。
目前有学者将代谢综合征扩大为6种,即高血压、高体重(肥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和脂肪肝,称为“五高一脂”。
2.什么是痛风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本病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者少数由于酶缺陷引起,常伴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继发性者可由肾脏病、血液病及药物等多种原因引起。有研究显示,高尿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病伴发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病死率增加。
3.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关系
(1)高尿酸血症不一定发展为痛风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重要的生化基础和引起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和痛风性肾病的原因。但是高尿酸血症并不等于痛风,可以将两者看作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前奏,单纯的高尿酸血症没有临床症状,只有在做血尿酸测定时才会发现。
(2)痛风必然有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只有出现尿酸盐结晶沉积、关节炎和(或)肾病、肾结石等时,才能称为痛风。血尿酸浓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越容易得痛风。
(3)高尿酸血症何时发展为痛风
痛风的发作主要是由于血尿酸值的迅速波动引起的。引起血尿酸值波动的原因,包括高嘌呤饮食、酗酒、疲劳、亚临床损伤、局部温度降低等。要防止高尿酸血症发展为痛风,关键是要尽量避免其诱发因素。
4.痛风的发病概况
痛风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老年化,寿命延长,高尿酸血症已成为老年人的高发病。近年来,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病还有年轻化的趋势。
调查发现:男性痛风的患病率远高于女性,男性的累积发病率为8.6%,其中原发性痛风占5.9%,男:女为20:1。女性很少发病,如有发生大多在经绝期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调查显示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1.4%,女性为1.3%。90年代中期以后的调查显示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5.8%~33.1%,女性为2.4%~11.9%,男性的年龄标化患病率为8.2%~19.8%,女性为5.1%~7.6%,而且南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率较同期国内其他地区高。
二、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形成
1.遗传因素
痛风是一种遗传相关性疾病已被大多数学者认同,但具体的遗传方式还很不明确,也缺乏可靠、敏感的遗传标志。
传统医学中,有学者认为,先天肾气不足,气化、排泄水液功能减弱,后天又过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致水湿运化失常,湿浊内蕴是高尿酸血症产生的病理基础。
2.环境因素
寒湿之邪乘虚入侵经络关节,与内伏之痰湿瘀相合,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凝滞之邪善于闭阻,致气血运行更为不畅,故关节疼痛较剧。
⑴季节气候。有研究表明痛风发作大多发生在春夏和秋冬季节交替之时,进一步研究发现,男性在冬夏两季间痛风发病的差异有显著性。有人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季节性发病倾向主要与气温、气压及湿度改变三项指标有关,其中气温变化为主要因素。
⑵地理位置。有研究显示,在高原缺氧地区,痛风的患病率比较高,这是因为高山缺氧使红细胞增多,导致内源性嘌呤产生过多,引起血尿酸水平升高。此外,缺氧使血中乳酸增多,抑制尿酸排泄和促使尿酸在组织中沉积。这表明地理环境确实可影响痛风的发病。
3.个体因素
⑴性别、年龄。性别和年龄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病密切相关。痛风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近年来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一项对广州地区人群的调查显示,30-年龄段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男性14.2%,女性12.3%,可见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不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
⑵精神因素。情怀不遂,忧思气结,气滞血瘀,或郁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瘀内聚,也发为痛风。有学者发现半数以上(12/18,66.7%)的患者在发病前有明显的精神诱因,因此精神诱因也可能是痛风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4.生活方式(饮酒、饮食、体育锻炼)
饮食不节,恣食肥甘或嗜酒伤脾,脾失健运,酿生痰湿,痰湿内聚,流注于关节、肌肤、下焦发为痛风。
⑴饮酒。酗酒是促进痛风发病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酒类可以促进痛风的发生、发展。其原因是:①饮酒常伴食含丰富嘌呤的食物;②乙醇可刺激人体内乳酸合成增加,而乳酸可抑制肾脏排泄尿酸的功能;③酒中的乙醇可直接增快人体内嘌呤合成的速度,使其产量增加;④某些酒类,尤其是啤酒在发酵过程中可产生大量嘌呤,对痛风病人很不利。长期饮用威士忌类含铅的酒或使用铅制作的酒容器,可使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发病的危险性增加,因为金属铅可明显抑制尿酸分泌。
⑵饮食。痛风原因之一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生成增多所引起的,因此,过多食用富含嘌呤的食物会增加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易感性。富含嘌呤的食物包括各类家禽,例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肉等,动物内脏尤其是脑、肝、心等,以及海产品。近几十年来,使个体易患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越来越普遍。
⑶体育锻炼。长期从事专业运动训练的特殊群体,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这可能与过度的体育锻炼会使体内乳酸产生增加有关,或者是由于过量运动,大汗淋漓,使尿液浓缩,而且肌肉里嘌呤核苷酸会加速分解,从而导致尿酸浓度升高。
5.各种代谢紊乱(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
⑴高血压。患者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小球动脉硬化,肾小管因缺氧而导致乳酸生成增加,而乳酸对尿酸的排泄有竞争抑制作用,使尿酸排出减少,造成尿酸储留,进而引起高尿酸血症。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高于血压正常者,并且发现血清尿酸水平每增加59.5umol/L,发生高血压的相对危险度增加23%。
⑵糖尿病。研究发现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的升高与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高尿酸血症与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与快速出现的高胰岛素水平有关,特别是伴有高甘油三醋血症的胰岛素抵抗是高尿酸血症病人的一个特征。痛风病人发生糖尿病的机率大约为正常人的两倍。
⑶肥胖/高脂血症。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证实:50%~70%以上的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病人超重或肥胖,2/3以上伴有高脂血症;20%左右体重基本正常;仅5%~10%体重略低于正常标准,故痛风、高尿酸血症与肥胖及高脂血症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有研究显示,血清尿酸值与肥胖度呈显著正相关,甚至在青春期早期可以用作肥胖相关性指标之一。
⑷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许多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易患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因为尿酸盐可直接沉积于动脉血管壁,损伤动脉内膜,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诱发血脂在动脉管壁沉积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有调查显示,冠心病的死亡率随着尿酸水平的增加而升高,即使在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升高的低冠心病危险患者,尿酸增加仍然是冠心病死亡率增加的预警因素。
三、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危害
1.无症状高尿酸血症
血清尿酸盐浓度随年龄而升高,有性别差异,在儿童期男女无差别,性成熟期后男性高于女性,至女性绝经期后两者又趋接近,因此男性在发育年龄后即可发生高尿酸血症,而女性往往发生于绝经期后。不少高尿酸血症患者可以持续终生不发生症状,称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只有在发生关节炎时才称为痛风。血清尿酸盐浓度愈高,时间愈长,则发生痛风和尿路结石的机会愈多。痛风的发病年龄以40岁左右达最高峰
2.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是原发性痛风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好发于下肢关节,典型发作为起病急骤,数小时内症状发展至高峰,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痛甚剧烈,甚至不能忍受被褥的覆盖。大关节受累时可有关节渗液,并可伴有头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等全身症状。多数患者在发病前无前驱症状,但部分患者于发病前有疲乏、周身不适及关节局部刺痛等先兆。
痛风发作持续数天至数周可自然缓解,关节活动可完全恢复,仅留下炎症区皮肤色泽改变等痕迹,而后出现无症状阶段,即所谓间隙期,历时数月。多数病人于一年内复发,此后每年发作数次或数年发一次,偶有终生仅发作一次者。相当一部分病人有越发越频的趋势,受累关节也越来越多,引起慢性关节炎及关节畸形,只有极少数病人自初次发作后没有间隙期,直接延续发展到慢性关节炎。
3.痛风及慢性关节炎
未经治疗的病人,尿酸盐在关节内沉积增多,炎症反复发作,进入慢性阶段后不能完全消失,引起关节骨质侵蚀、缺损及周围组织纤维化,使关节发生僵硬、畸形、活动受限。在慢性病变的基础上仍可有急性炎症反复发作,使病变越来越加重,畸形越来越显著,严重影响关节功能。个别患者急性期症状轻微不典型,待出现关节畸形后才被发现。少数慢性关节炎可影响全身关节,包括肩、髋等大关节及脊柱。
4.肾脏病变
临床所见历时较久的痛风病人约1/3有肾脏损害,表现为三种形式:
⑴痛风性肾病。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组织引起间质性肾炎,早期可仅有蛋白尿和显微镜血尿,且呈间隙出现,故易被遗漏。随着病程进展,蛋白尿转为持续性,肾功能尤其浓缩功能受损,出现夜尿增多,尿比重偏低等现象,病情进一步发展,由慢性氮质血症发展到尿毒症症群。约17%~25%痛风患者死于肾功能衰竭。由于痛风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肾结石、尿路感染等疾患,所以痛风性肾病可能是综合因素的结果。
⑵急性肾功能衰竭。由于大量尿酸结晶广泛阻塞肾小管腔,导致尿流梗阻而产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此时如给予积极治疗,如多饮水、碱性药物、降低血尿酸等,病情常可挽回。
⑶尿路结石。原发性痛风患者20%~25%并发尿酸性尿路结石,部分病人肾结石的症状早于关节炎的发作。继发性高尿酸血症者尿路结石的发生率更高。细小泥沙样结石可随尿液排出而无症状,结石较大者常引起肾绞痛、血尿及尿路感染症状。纯尿酸结石能被X线透过而不显影,但混合钙盐较多者,可于尿路平片上被发现。
痛风患者常伴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和Ⅱ型糖尿病。在年长患者的死亡原因中,心血管因素远远超过肾功能不全的因素。限制饮食,降低体重常可使高尿酸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得到控制。
四、痛风的防治
1.饮食控制原则(三低一高)
⑴低嘌呤或无嘌呤饮食,可使血尿酸生成减少。
⑵低热量摄入以消除超重或肥胖。
⑶低盐饮食。
⑷多饮水,每日尿量应达到ml以上,有利尿酸排泄,防止尿酸盐在肾脏沉积。
2.痛风患者每日必做功课:
⑴早起一杯温开水。早起喝一杯温水或红糖姜茶,能够有效补充夜间身体流失的水分,还能降低血粘稠、清理肠胃垃圾。
⑵一定吃早饭。一定要吃早饭,建议以保健粥(小米,薏米粥等)为主,为补充蛋白质建议每天早餐吃一个无公害鸡蛋。不吃早餐容易引起尿酸上升,引发痛风,也容易得胆结石。餐后平躺5分钟,可降低胃下垂的发生几率。
⑶20~30分钟户外有氧运动。每日保持做20~30分钟有氧(户外)运动,可提高心肺的耐力、增强身体素质,工作时不易疲劳。
⑷晚上及时入睡。熬夜使得人体成酸性环境,不利于尿酸排泄,会诱发痛风性关节炎,所以晚上22:30之前入睡是痛风患者每天必做的功课。
3.常见食物的嘌呤含量
⑴低嘌呤食物可以放心食用
1)主食类:米、麦、面类制品、淀粉、高粱、通心粉、马铃薯、甘薯、山芋等。
2)奶类:牛奶、乳酪、冰淇淋等。鸡蛋与牛奶是人们最熟悉的食品。鸡蛋与牛奶中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提供人们必须的氨基酸。此外,尚含有其它多种营养成分,但它们所含的嘌呤量却较低,远远低于各类肉类、鱼类、所以鸡蛋与牛奶是痛风病人最适宜的营养补充剂。
3)荤食:蛋类以及猪、鸡鸭血等。
4)蔬菜类:大部分蔬菜均属于低嘌呤食物。
5)水果类:绝大多数水果的主要成分是水分、糖类(既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纤维素及少量矿物质与蛋白质,而嘌呤含量较少,故对痛风病人来说,水果不属于禁忌之列
6)饮料:矿泉水、苏打水、可乐、汽水、麦乳精、茶、果汁、咖啡、巧克力、可可、果冻等。
⑵中等嘌呤食物限量
1)豆类极其制品:豆制品(豆腐、豆干、乳豆腐、豆奶、豆浆)、干豆类(绿豆、红豆、黑豆、蚕豆)、豆苗、豆芽。
2)肉类:家禽、家畜肉。
3)水产类:草鱼、鲤鱼、鳕鱼、比目鱼、鲈鱼、螃蟹、鳗鱼、鳝于、香螺、鲍鱼、鱼丸、鱼翅。
4)蔬菜类:菠菜、笋(冬笋、芦笋、笋干)、豆类(四季豆、青豆、菜豆、豌豆)、海带、金针、银耳、蘑菇、菜花。
5)油脂类及其他:花生、腰果、芝麻、栗子、莲子、杏仁。
⑶高嘌呤食物应禁忌
1)豆类及蔬菜类:黄豆、香菇、扁豆、紫菜。
2)肉类:家禽及家畜的肝、肠、心、肚(胃)、肾、肺、脑、胰、等内脏、肉脯、浓肉汁、肉陷等。
3)水产类:鱼类(鱼皮、鱼卵、鱼干以及沙丁鱼、凤尾鱼等海鱼)、贝壳类、虾类、海参。
4)其他:各类酒及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