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有效控制痛风性肾病
伴随痛风病的高发,痛风性肾病已严重影响痛风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寿命,近年来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某些研究统计痛风患者肾脏病变发生率达到%,因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致死占痛风死亡原因的20%-30%,痛风引起的肾损害越来越引起医生及患者的广泛重视。西医认为痛风性肾病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使血尿酸升高,尿酸结晶沉积于肾脏引起肾小管间质损伤为主的一种疾病。血尿酸是肾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风险甚至高于尿蛋白量。目前西药尚缺乏既可降低血尿酸,又具有明确改善肾功能的药物,一般以抑制尿酸合成药物和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进行治疗,近年来的一些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显示,在轻中度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应用小剂量的别嘌呤醇有助于保护肾功能,同时通过限制高嘌呤饮食进行预防,应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有助于减少尿酸沉积。
中医学在痛风性肾病的治疗上独具特色。中医认为依其病症表现,应属于“痹症”、“痛风”、“历节风”、“癃闭”“关格”等范畴,如《素问·痹论》中“风寒湿三气杂至,合尔为痹”的记载,《格致余论》中“痛风者,大率因血得热,已自沸腾,其后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相博,热血得寒,所以作痛,夜则痛甚”的论述等,都可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参考。其病因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年老体虚,或凶饮食不节,导致脾肾亏虚,气化失常,气血运行无力,形成血瘀,蒸腾气化失刊,水湿内停,则湿浊内生,浊瘀互结,阻闭经络,深入肾府,则见肾损。脾、肾亏虚、湿浊瘀血是痛风性肾病产生的病理基础。
痛风性肾病为虚实夹杂之证,我们将其分为湿热阻络、温热伤肾、气阴两虚、痰瘀流注、脾肾衰败五个类型,根据不同证型辩证施治,一般初期以“祛邪”为主,中期“扶正祛邪同用”,晚期则以“扶正”为主。常用方剂如三妙丸加减;八正散加减;大补元煎加减;身痛逐瘀汤加减;温脾汤加减等。同时仍以辨证施治为指导,据患者证型之不同,分别予包括蒲公英、煅牡蛎、煅龙骨、丹参、川芎、槐米、附子、青皮、土茯苓、桃仁、红花、黄柏、牛膝、皂角刺、益母草、忍冬藤等不同药物制备透析液进行结肠透析治疗,以上述方法经治的患者均有效降低了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达到改善残余肾单位功能的效果,有效提高了生存质量。
介绍几种食疗汤,以清热活血、排泄尿酸为主要准则:
1、公英赤芍汤——蒲公英30g,赤芍30g,煎汤服用
2、银华紫草汤——银花30g,紫草30g,煎汤服用
3、银华石韦汤——银花30g,石韦60g,煎汤服用
4、鲜石韦茅根汁——鲜石韦30g,鲜茅根30g,压汁口服
5、金钱草汤——金钱草30g,鲜石韦30g,煎汤服用
另:本周四张勉之教授上午正常出诊,本周复方斑蝥胶囊说明书白癜风医院合肥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