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不要被痛风缠上身

痛风属于代谢性疾病范畴,全球痛风患病率约为0.08%。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痛风的高发群体,并且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西医学一般采取对症治疗措施,通过饮食或药物控制血尿酸维持在正常水平。

中医学在治疗痛风时是因人施治

痛风之为病,体质偏颇为本,湿热痰瘀交阻为标

一、体质偏颇为本

痛风作为病名最早出现于朱丹溪的《格致余论·痛风》,但其含义与西医学的痛风不同。在众多古代文献中,将风寒湿热瘀等邪气痹阻经络,引起的关节肌肉疼痛均归为痹证,又有历节、筋挛等称谓,表现为关节伸屈不利、红肿热痛等。

刘主任认为,体质是机体的固有特质,是百病滋生和发展的内在基础,应从体病相关的角度去认识疾病。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正气的旺盛与否取决于其体质状态。痛风患者由于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机体存在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导致体质偏颇。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为痛风的高发体质,以痰湿体质最为多见,余者次之。诸多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其余几种体质也可发生痛风,但所占比例较少。

痰湿体质因其水液代谢障碍,机体产生的尿酸无法正常排出,沉积在肢体关节处,形成痛风,表现为水液泛溢四肢,骨节肿胀,胸脘痞闷,足肿面浮等。《张氏医通·痛风历节》有云:“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痰饮流注。”此外,痰湿体质人群多嗜食肥甘厚味,如动物内脏、鱼、烧烤等,这些食物大多含有嘌呤成分,为外源性尿酸的重要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促使痛风的发生。与此同时,过食肥甘厚腻又可加剧体内痰湿的堆积,使得痰湿体质偏颇更甚。湿热体质是以湿热内蕴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体质状态。由于先天禀赋及后天饮酒过多、嗜食辛辣食物等因素,导致机体湿热蕴结而形成。《万病回春·痛风》中提到“一切痛风,肢节痛者,痛属火,肿属湿”。湿热结聚于体内,灼伤脉络,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络,而易发痛风。

二、湿热痰瘀交阻为标

无论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抑或血瘀体质等痛风患者,发病之初或因湿阻,或因热结,或因血瘀,然日久湿与热结,热与血结,循环往复,必成湿热痰瘀结聚之势,阻碍气血运行,浊毒留聚筋骨关节,而有红肿热痛、伸屈不利的表现。

治疗特色

治病遵循辨体、辨病、辨证三辨合参的原则,认为治病当先治本,根据体质具有可调性,通过使用药物、精神调摄等方法可以调整体质偏颇,改善体质状态,增强机体正气和抗御外邪的能力。故针对每一个痛风患者,必先辨其体质,根据患者各自的体质特点加减用药。痛风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在发作期,用药针对疾病本身,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泄浊的药物为主,同时予以调体质方剂;在缓解期,则以调理偏颇体质为主,改善体质状态,增强机体御邪能力。归根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

小结

痛风作为一种难治疗、易复发的临床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通过刘主任治疗该病经验,小编认为,对于该病,防胜于治。即在未病阶段和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进行体质类型辨识,针对好发体质人群,及时进行干预,可通过饮食、锻炼、精神调摄以及药物治疗等方式调整体质偏颇,纠正阴阳失衡,消除痛风发生的内在病理基础,从而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对于已病防变和愈后复发,应在治疗过程中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怎样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怎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litongxie.net/tbgy/49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