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尿酸盐结晶诱导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而言,人们对尿酸盐结晶引发肾脏病变的发病机制研究较少,尽管其严重性远大于痛风性关节炎,而且在临床上肾脏的损害程度与痛风的进展并不一定平行。
虽然临床报道慢性尿酸性肾病(痛风肾)的发生率大约占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的20%,但尸体解剖证实几乎%的痛风患者存在肾脏病变。在痛风患者中,不论经肾排泄的尿酸有多少,通过病理学标准发现的痛风性肾病并不少见,主要表现为慢性肾间质炎、肾小管病变,其中以肾髓质部分最为严重。
可能的原因是在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由于其肾小管上皮细胞酶的缺失,不能正常中和尿中的氢离子,导致肾髓质中尿液持续偏酸,pH通常5.5,而且肾髓质区的钠离子浓度比血清中的钠浓度高2~3倍。这两个原因使得肾髓质的尿酸盐含量比肾皮质高出6倍之多,尿酸盐更容易沉积于此。
另外,在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使肾脏发生病理变化的同时,肾脏的病变也会升高血尿酸浓度。实验证明,尿酸在体外具有清除过氧亚硝酸及氮氧化物的作用,即抗氧化作用。正常的肾脏可根据体内氧化应激程度来调节对尿酸的排泄,肾脏损害使得肾脏的这种天然调节能力下降,造成体内尿酸蓄积,加重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当然,除了高尿酸血症的单纯因素外,导致肾功能不全的其他原因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酒精摄入、肾毒性药物治疗等因素在痛风人群中比较普遍存在,使病情复杂化。也有人认为,单纯的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所致的痛风性肾病进展缓慢,不降低患者的平均寿命。
痛风性肾病的另一种常见症状就是泌尿系的尿酸性结石,和慢酸性肾病不同的是,它可能会带来剧烈的肾绞痛、血尿等明显的临床症状。10%~25%的原发性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患者可发生尿酸性泌尿系结石,比正常人群高出约倍,继发性发生率甚至更高。
高尿酸尿症、持续酸性尿和脱水尿浓缩是高尿酸血症形成尿酸结石的三大危险因素。如果痛风患者每日尿尿酸排出量0mg/d,伴发结石的发生率达49%,而尿pH6.0时,发生结石的可能性增加6倍!
结石的形成实际上是尿液中结晶形成的过程。尿液中溶质(如尿酸)呈过饱和状态是结晶形成的前提条件。结石的形成首先要成核。结石的核心可以和尿酸盐结晶一致,尿中溶质(尿酸)不断运送而来,与表面不平的结晶核心结合,逐渐增大即结晶生长。然后是大小不同的细微结晶自发聚集在一起形成较大的结晶,最后经过固相转化,形成热力学稳定的结晶,乃至结石。
控制高尿酸血症是预防痛风性肾病、肾功能减退的重要措施。当出现痛风性肾病时,常规用药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治疗、降酸治疗、碱化尿液治疗及利尿及降压治疗等等,与痛风的治疗方案基本相同,但在用药上更为谨慎。
痛风性肾病在中医学的病理病机为脾肾两虚,湿浊痰瘀,肾气亏虚,治疗上,初期主要以祛风、除湿、清热、活血为主;中后期则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根据病情的发展变化,辨证施治,随证加减。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取得较好疗效,凸显了中医在慢性病方面的独特优势。
更多痛风防治知识科普和中医痛风问题咨询,可云南白癜风权威医院北京哪家皮肤科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