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正经说痛风痛风简史

知名青少年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痛风简史)

一本正经说痛风

有首流行歌,对痛风的演绎可谓深入了骨髓:“痛风是会呼吸的痛,尿酸流在血液来回滚动,后悔不戒酒会痛,吃海鲜也会痛,想吃不能吃最痛”。年中国痛风现状报告白皮书显示,我国痛风患者超过万人,痛风已成为我国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类疾病,肆意吞噬着人们的健康。

1

历史记载的古老痛风

痛风,是一种“古老”而又“时髦”的疾病。关于痛风最早出现的年代,大致可以推算到古埃及。考古学家经过研究,在一个至少年前的木乃伊上,脚趾有病变的情况,并发现了古老的尿酸盐所致的肾结石。希腊及罗马时代,痛风多为帝王将相富贵者所患,又认为这种病是过多摄入高蛋白高脂肪所致,因此又称之为“帝王病(diseaseofkings)”、“富贵病”。

《圣经》中记载亚撤皇帝在他统治的第39年脚患了痛风。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圣罗马皇帝查尔斯五世和其子西班牙菲利普二世以及英国和法国皇家历史中多位帝王均未逃过痛风的“魔爪”。法国著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对美食美酒有极大的兴趣,久而久之嘌呤积存在体内,终于引起了痛风的发作,以至于连上朝都很困难。元世祖忽必烈晚年就因饮酒过量而饱受痛风之苦,使他无法走路和骑马领兵上阵。

除了达官贵人之外,在科学界,著名痛风患者的名单也可以开出一长串,如本雅明.富兰克林,伽利略,达尔文、牛顿等。文化界的达.芬奇、歌德、莫泊桑等也是痛风患者。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百人》一书中,提及的百位名人至少有超过10人患有痛风,远超正常比例。我国唐太宗时期的太子少师李纲、“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中唐的著名诗人白居易和文学家刘禹锡、清代书画家高凤翰等也深受“风痹症”引起的“足疾”折磨。

公元18世纪以前,人们对痛风的认识主要有:富裕与权利的疾病、暴饮暴食、无节制、较少患其他疾病、可以预防瘫痪和中风等。痛风之恐怖并没有能起到警示的作用,许多人反而趋之若鹜,是一种社会向往的疾病(只有上流社会人士才有机会患上痛风)。

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称痛风为“不能步行的病”,并且提出了关于痛风在人群分布的理论:“太监不会得到痛风,女人在更年期以后才会得到痛风,男性在有性生活后才会得到痛风,痛风的发炎在发生后40天内就会消退,痛风多在春秋两季较发生。”公元三世纪,罗马医师盖伦首次描述痛风石(尿酸盐)。痛风英文字“gout”是由拉丁文Gutta而来,意指一滴有害的液体造成关节受伤害的意思。以当时中世纪的医学概念“四体液说”,痛风是被认为关节的部位多了恶毒液体。

痛风的特点也正如其名:疼痛剧烈、来去如风;常于夜间或清晨开始发作;在几小时内疼痛即达到高峰。早在年,神经病学家ThomasSyndenham就描述了这种剧痛——“不能承受被子的重量,甚至有人在房间走动都会引起剧痛。”

作为公认的“天下第一痛”,关于痛风最经典的描述出于英国的著名医生托马斯.西德纳姆(ThomasSydenham)之笔,时间是年:“病人上床入睡时感觉良好。凌晨两点光景,他在大脚趾的尖锐疼痛中惊醒;罕见脚后跟、脚踝或脚背疼痛者……起初尚和缓的痛感愈演愈烈……一会儿是韧带的剧烈拉扯撕裂,一会儿是噬咬般的疼痛,一会儿又是压迫感和收缩痉挛。与此同时,患处的感觉如此尖锐切肤,就连被子的重量都变得难以承受,若有人在房间走动发出声响,也会感觉忍无可忍。”。托马斯罹患痛风34年,因此才有这样深入骨髓的体验。另外,文学名著《痛风:贵族之恙》、《亨利四世》、《荒凉山庄》、《米德镇的春天》等,均对痛风患者的痛苦作了详细的描述。

英国著名漫画家詹姆斯.吉尔瑞于年发表了名为《痛风》的漫画,将痛风描绘成一个正在啃噬人脚的黑色魔鬼,用画笔形象而深切地表现出痛风病人的痛苦。文艺复兴时期的世界首富——科西莫·美第奇(CosimodiGiovannideMedici)就死于痛风。画面中他双手关节变形,并且紧握在一起,似乎是在克制疼痛。

痛风在我国古代称“痛痹”。年,中国金元时期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首次提出痛风病名,并有上中下痛风方。明朝虞抟所著医学正传云:“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诸方书又谓之白虎历节风,以其走痛于四肢骨节,如虎咬之状,而以其名名之耳”。古代名人中痛风患者也不少见,如文人白居易、刘禹锡都是痛风患者。

痛风有一定的遗传性,临床研究发现,约10%-25%的痛风患者有阳性家族史;痛风患者的近亲中,有10%-25%有高尿酸血症,如前面提到的罹患痛风的圣罗马皇帝查尔斯五世和其子西班牙菲利普二世。但并不是说父母患有痛风,子女就一定也患有痛风。

2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

痛风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以致人体尿酸的合成增加和(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当人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组织异物炎性反应,即痛风。痛风发作时,拇趾、足背、足跟、踝、指、腕等小关节都有可能红肿剧痛,反复发作,关节畸形,形成‘痛风石’。

荷兰科学家安东尼·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是显微镜的发明家,他也好奇痛风病人关节处长出的可怕石头究竟是什么。年,列文虎克在信中写下了这段话:“之前我以为痛风石里面不过是一些液滴,但当我把切片放在显微镜下时,惊讶地发现之前的观点是错误的。痛风石里有长长的,透明的小粒子,很多两角尖尖,只有几毫米长。”列文虎克看到的小晶体,是人们对痛风认识的真正突破。

年,瑞典化学家卡尔·舍勒(KarlWilliamScheler)觉得尿液里的结石挺好玩,于是着手对它进行研究。他在其中发现了一种有机酸,起名叫石酸。年,法国化学家AntoineFourcroy发现不仅结石里有石酸,尿液中也存在这种物质,于是改名叫尿酸(Uricacid)。在同一时期,英国医生也有新突破,他们发现痛风石里的成分就是尿酸。后来医生们终于确定,痛风和尿酸有关系。

年,哈佛大学的奥托·福林(OttoFolin)发现了监测尿酸的比色技术。到了年,随着尿酸酶技术的出现,科学家终于发现了测定尿酸盐的办法。此时医生们终于有了诊断痛风的法宝。

19世纪中叶,英国医生阿尔弗雷德·加罗德(AlfredB.Garrod)提出痛风的病因有两个:一个是肾脏排泄功能出了问题,另一个就是尿酸生成太多。现在看来,他的判断十分准确。尿酸是由人体内的嘌呤代谢而来,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物。一般来源有两种,一是由体内的核酸或嘌呤物质代谢产生,二是由食物中的嘌呤物质分解产生。不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高尿酸血症都是由嘌呤的代谢紊乱引的。并非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由高蛋白高嘌呤的不合理饮食引发。饮食问题只会让原本就潜藏着的病症以痛风的形式爆发出来。

每一个痛风的病人,发作前一定有一个不被察觉或虽被察觉却未被重视的高尿酸血症期!有研究表明,痛风患者第一次发作前,尿酸盐结晶在体内平均已沉积5~7年,正可谓“如影随形,无声无息”。

高尿酸血症除了可能引发痛风外,还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少数患者以肾结石起病,严重者还可引起肾功能衰竭。

由于古代医学不发达,而且对痛风的认识过少,治疗方法可以说是十分“奇葩”,比如放血治疗(古代欧洲很多“庸医”都用此招)、针刺,甚至是冲凉水,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了。但也有一些先进的治疗手段,例如考古学家研究古埃及药方发现有一些草药是属于红花属的秋水仙碱类,标注是“足痛者专用”,可以看出古埃及人已经认识到秋水仙碱可以缓解痛风。

3

预防血尿酸升高:

“管住嘴”

湖南卫视的汪涵凭借着睿智和幽默的主持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欢。但是殊不知,汪涵深受痛风病痛的危害。据节目组工作人员透露,“涵哥就是管不住嘴,海鲜湿气重,每年都要闹这么一回。”“没事儿,老毛病了,最近海鲜吃多了。”看着台下观众关心询问,汪涵又幽默化解了现场的紧张气氛。还有网民拍到“曾志伟疑喝酒过多致痛风以轮椅代步”的照片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曾志伟身边的人士谈到,是高尿酸很严重,现在走不了路。他的女儿曾宝仪谈到父亲先前因喝酒导致痛风,事情传开后,很少有朋友邀约他喝酒,他自己也会节制。

既然知道了尿酸是痛风的罪魁祸首,那么对付痛风需要以预防为主,也就是要降低血液里的尿酸水平。高嘌呤食物和酒精最容易导致高尿酸,继而引发痛风。预防痛风的关键,就是“管住嘴”。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带壳海鲜、动物内脏、老火靓汤、甜品甜食、酒精饮料。

参考来源

搜狐健康:痛风的历史趣谈

搜狐健康:痛风史,一种小晶体,曾杀死世界首富

—end—

注释:可以用作对正文的补充

《鲁原心论坛》

陈鲁原

医院心内科

广东省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litongxie.net/tbyf/94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