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里怎么过端午节

佛门里怎么过端午节?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吃粽子、看龙舟已经成为了咱们习以为常的过节方式。那么古代禅寺里面,又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呢?

让咱们穿越过去感受一下。

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五月五日上堂云:

“今朝五月复端午,

随众生心解分布棕子。

虽然,应所知,要须

一一知来处。

且道从什么处来?”

古代禅寺怎样过端午节的?

据《敕修百丈清规》中记载:

“端午日早晨知事僧堂内烧香,点菖蒲茶。住持上堂次第。建青苗会,堂司预出诸寮看经诵经单。直岁点检诸处整漏,疏浚沟渠。方丈诣诸寮诸庵塔,各作一日点茶温存。僧堂内挂帐。”

就是说:在端午这天,禅寺里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先在僧堂里面烧香,然后供养大众师父菖蒲茶。

然后由寺院的住持上堂为大众说法。

普济禅师就曾作了一首《重五佳节作一偈呈山中诸彦》的偈子:“一身六十余端午,清白家风属永光。不要善财拈出药,菖蒲茶罢浴兰汤。”

由此可见,当时禅寺中端午喝菖蒲茶,然后恭闻方丈说法,已经是常例了。

来源:腾讯佛学文:皆仁法师父师

禅宗门下,时时处处都是修行处,端午节自然也不例外。

在这里引用几位禅师端午上堂的法语,大家感受一下当时的氛围:

一、湛然澄禅师

“五月五日天中节……大众……趁此良辰,以艾叶为旗,以菖蒲为剑,以猛利心,挺英雄胆,不管是非得失,圣凡真妄,乃至贪瞋痴爱,一切诸烦恼贼提起一刀两断,直得净裸裸、赤洒洒、圆陀陀、活泼泼,作个世出世间大丈夫!”

此法语是何等得痛快淋漓呢!

二、兜率慧照禅师

禅师端午上堂:举拂子曰:“端午龙安亦鼓桡,青山云里得逍遥。饥餮渴饮无穷乐,谁爱争先夺锦标?却向干地上划船,高山头起浪,明椎玉鼓,暗展铁旗。一盏菖蒲茶,数个沙糖粽。且移北郁单越来与南阎浮提斗额看。”

这段法语就可谓很接地气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禅师在法语里面举了当时过端午的习俗:划龙舟、点菖蒲茶、吃沙糖粽。而在接地气之余,禅师也不忘点出“世间如幻,而在世事种种贪念中挣扎,就宛如在陆地上划船,在高山上起浪一般虚妄”的修行诀窍。可谓是悲心切切啊。

三、慈受怀深禅师

禅师上堂,就根据端午节斗草的习俗(梁朝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举了一则宗门中的公案。

这则公案是说:当初文殊菩萨对善财童子说:请为我采一株药来。善财童子入山遍寻,发现山中无一不是草药,于是回去禀告文殊菩萨说:山中没有不是药的。文殊菩萨对他说:只要是药的,就采一株。于是善财童子从地上拈起一株草,就递给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接过草后,举草对善财童子说:这药,能够杀人,也能够救人。

禅师引用完例子之后说道:文殊菩萨所说的道理,只有悟道之人才能够知晓。如果学佛者没有如炬的目光,不能洞悉其中的奥妙,那往往就会当面错过。而我们灵明自性,本自具足,如果能够领会,就能够超越生死,扫荡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大家又是否能够领会呢?

四、了庵欲禅师

禅师上堂说:“闻声悟道,见色明心。鹊噪鸦鸣,风动尘起。痴人面前,不得说梦。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云:‘庭前柏树子。’深山藏独虎,浅草露群蛇。一年一度天中节,细切菖蒲泛酽茶。”

禅师开语就点明了悟道之事虽然不堕声色,但是也不离声色,世间的一动一静无不是悟道的因缘。只是世人大多愚痴,沉堕无明黯覆之中而不能体会。就像赵州柏树子的公案之中所表露的禅机,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知音者少,往往有人在此处感到迷惑不已。也罢,又到端午佳节,还是细细品尝菖蒲茶吧。

当住持说法完毕之后,寺院之中就会设青苗会,相关的执事法师就会贴出各寮禅师们所需要看经和诵经的单子。

因为端午时节,正是青苗生长的好时候,为免天有不测风云,所以寺院中大都会为保青苗而举办《金光明经》祈福法会,又称为青苗会。

而直岁法师也会检点各处,看看寺院房舍中是否有漏雨之处,如果有的话,就及时补漏,并且疏浚沟渠,为将要到来的雨季做准备。

住持在说法完毕之后,还要到各寮房和庵塔等各处,一一点茶表示慰问。五月时,正在安居的期间,住持前往各处点茶,也是有鼓励的意味在。

经过忙碌的一天之后,寺院迎来了星光满天的夜晚。

而在端午节这天开始,禅堂中统一开始挂帐子,以防蚊虫的叮咬。

以上所述,就是古代禅师们度过端午节的方式。

其中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禅师们真可谓是生活不离修行。

这的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ilitongxie.net/tbyf/62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