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那些特征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50217/4580370.html|KineticArt
还记得上一期“动能艺术|机器可以代替生命吗?”推文中在海岸边行走、爬行、猛冲的“沙滩野兽”,可以自给自足的小型自动化机器人,“会呼吸的机械生命体”以及汇集身体、思想、灵魂、能量和时间的“能量灵修舱”吗?通过它们,机器美学于我们眼前展开,艺术生长出了自己的新方法,不断拓展着自身形态的边界。
这一次我们将再次走近动态艺术,通过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可能性,继续开展关于未来世界的想象。01/早在上世纪50年代,出生于匈牙利的法国艺术家尼古拉斯·舍弗尔(NicolasSch?fer)就通过创作第一批动态雕塑彻底改变了艺术空间。《CYSP1》
尼古拉斯·舍弗尔从控制论中受益(控制论主要基于诺伯特·维纳(NorbertWiener)的思想),从中找到了表现系统的具有组织结构的艺术可能(例如,循环因果关系、反馈回路),追求着艺术的活力。对于舍弗尔来说,控制论可以从作品本身内部阐明复杂的艺术关系。
关于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室里坐着三轮车的诺伯特·维纳教授,(LIFE)杂志上诺伯特·维纳(年11月26日至年3月18日)是美国数学家和哲学家。他曾任麻省理工学院数学教授。维纳被认为是控制论之父。自年,诺伯特·维纳发表了著名的《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一书以来,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维纳把控制论看作是一门研究机器、生命、社会中控制和通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更具体的说,是研究动态系统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他还创造“Cybernetics”这个英语新词来命名这门科学。“控制论”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文“mberuhhtz”,原意为“操舵术”,就是掌舵的方法和技术的意思。在控制论中,“控制”的定义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加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做控制。由此可见,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信息反馈是控制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通俗来说,信息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在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而在年,舍弗尔创造了跳舞机器人CYSP1,被认为是艺术史上第一个控制论雕塑,其中利用了飞利浦公司开发的电子计算技术。作品《CYSP1》由铝和混合介质(计算机、牵引电机、方向电机、2个麦克风、2个光电电池、19个微电机)构成,高度2.6米。雕塑被放置在安有四个滚轮的底座上,底座部分包含机械装置和电子主板。雕塑中内置的光电池和麦克风捕捉了颜色、光强度和声音强度领域中的所有变化,且这些变化都会引起雕塑中相应部分的反应。
此外,作品中以一定速度旋转着的镜子以及16个彩色板,将空间和光元素融合,产生了无尽的视觉效果。它们移动、旋转,并且当人出现在它们面前时,会发出光线及多彩的颜色,呈现出迷幻景观。CYSP1能够按照外界条件的变化,自动调整自身的结构和行为参数。从控制论的角度来看,系统不仅能被组织,而且是能够自组织的。利用新的计算机科技,舍弗尔设计了大量精巧的自动且附有程序的雕塑,打破了传统雕塑的形态边界。受控制论启发的他将作品称之为CYSPS(取自“Cybernetics电动感应学”和“Spatiodynamics空间力能学”二词)。一种观者的心理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自我交流有关的创造性认识论也由此被作者提出。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在一定层面上使人们超越了自身的自然局限。02/
在上文提到的控制论中还包括自动控制系统的理论,主要涉及反馈论,包括从功能的角度对机器和物体中精神系统、内分泌及其他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的一般规律的研究。而就在大自然中,任何一株树木一朵花的开放、生物的进化、繁衍,都遵循着一种其自身既定的系统,自然而然的不断运行着。人无法脱离或征服自然而存在,我们认识自身如同认识自然一样没有止境。当艺术从自然的土壤吸取灵性时,创造力由此生长开来。年,JasonBruges工作室因一次委托创作了作品《含羞草》(Mimosa)。《含羞草》是一个非常迷人的由有机二级发光管组成的装置,展示模仿着植物反应系统的行为。其模仿对象的灵感来自米莫萨家族植物(《黑色四叶草》中的米莫萨家族植物),通过运动来适应自身所处的环境条件。
JasonBruges采用超薄体量的独立OLEDS构成微妙的轻花瓣,通过改变动力学条件来实现其创作灵感。花朵时开时闭,轻轻回应着每一个参观者。
自然系统的内部都具有一种自动调节的机制,这是为了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维持自身的稳定。《含羞草》中的控制系统也具有这种动态平衡的特点。作者富有创造力的运用材料和技术,并用机械临摹大自然,探索与公众和环境的互动,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03/
“生,是自然生命的萌动勃发,
也是万物有灵的能量存在。”
艺术从不墨守成规、一尘不变。在动态艺术中,艺术家总能通过其不凡的艺术造诣与创作个性不断的将作品在动态结构和情感内涵上所潜藏的特质挖掘出来。
《INFI》俄罗斯艺术家、设计师朱莉娅·尼扎穆蒂诺娃(JuliaNizamutdinova)创造了上图中以一种令人着迷和催眠的方式不断旋转、扭曲的“深海生物”,该作品名为《INFI》。
《INFI》是由塑料、铝和钢制成的动态雕塑,用LED灯照明,光与边缘产生的光影效果映射在雕塑鱼形身体上。因此,有节奏的起伏运动变得更加清晰。一次采访记录中,朱莉娅·尼扎穆蒂诺娃提到目前她的创作是一个更大的项目中的一部分,她把这个项目称为“赛博飞”(Cyberflora)。“它们包含了一种冥想治疗效果,从沉思平稳的催眠动作和美丽的未来形式”。
《XXIV》byJuliaNizamutdinova
《FloreFluens》byJuliaNizamutdinova
朱莉娅·尼扎穆蒂诺娃创作的一系列动态雕塑作品与想象中的深海居民相似,创作者通过多种材料、技术和表现形式,好似在创作某种网络植物和动植物的神话,试图窥视着不久的将来出现一种新的生物学方法,探索着后人类时代的新物种。
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曾说“艺术是最高级别的一种关爱”。朱莉娅·尼扎穆蒂诺娃的作品始终保持着平滑的重复性运动,让我们在这因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处于一种可以被减缓的状态,让观众专注于自然简单的循环变奏,给予人们对未来新生命形式无限的畅想空间。
机械总是给人僵硬、冷酷的感觉,用机械的语言去描绘自然生命体的千变万化,不得不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自然中的万千变化,也许永远是机械复制不了的,但艺术家的作品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他们用全新的视角去感知自然、阐释自然。
当下,我们处于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而艺术是一种人类看待世界的特殊方式。从艺术的角度来感知世界,即是人类对世界的另一种感知。
编辑:Michelle责编:Jin关于作品《CYS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