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常常发病于深夜,病发时患者因疼痛而惊醒,并且疼痛呈递进式加剧,严重时影响第二天关节活动,使患者行动受阻。为什么痛风频繁在夜间发作?在夜间发作时该怎么办?
一
痛风夜间发作的原因
相关实验证实:急性痛风发作与时间的关系
对个痛风患者进行一年追踪,划分为三个时间段(00:00-07:59为第一时间段,08:00-15:59为第二时间段,16:00-23:59为第三时间段)对患者的发作情况进行记录。
结果显示:第1个8小时、第2个8小时、第3个8小时发作总数分别是,和次。第一时间段和第二时间段的发作频率明显高于第二时间段。
同时研究表明,发作前没有喝酒、低嘌呤饮食的患者中依然存在这种联系。更进一步,在不同性别、年龄、肥胖、使用利尿剂患者、服用别嘌醇患者、使用秋水仙碱患者、非甾体抗炎药使用患者中这种关系依然存在。
为什么痛风总是在夜间发作呢?如何有效降低痛风夜间发作的可能?
1、尿酸在夜间容易沉积。
睡觉时,人会通过呼吸、排汗、排尿等途径丢失水分,又不会像白天那样随时饮水,机体处于相对脱水状态,血液浓缩,使得尿酸的浓度也相应升高,容易在关节等部位聚集,结晶加速沉淀,诱发痛风发作。
应对措施:
a.充分的水分摄入对预防痛风发作十分重要,有出汗情况尤应注意补充,要通过饮水确保全天尿量在ml以上; b.避免卧室过于干燥,床边应放置水杯、以便感觉口渴时随时饮用。
2、晚上温度低,体内尿酸浓度达到一定值之后,就会析出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就发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尿酸盐易溶于碱性溶液,PH值达到7.0以上时尿酸溶解度相当高。正常情况下,体内尿酸盐结晶浓度大概就是UMOL/L,而低于30摄氏度以下时,浓度只要达到UMOL/L就会有结晶。
所以,晚上12点之后温度逐渐降低,达到结晶析出的温度和浓度,痛风发作就顺理成章了。
应对措施:
痛风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应注意保暖,尤其是肢体远端,哪怕是盛夏,痛风患者也切忌贪凉,不宜用空调将卧室温度调节过低。
3、夜间人体激素水平低。
但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凌晨0~2时最低,3~5时开始上升,至早晨6~8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正是因为糖皮质激素在午夜分泌减少,才给了痛风发作可乘之机。
应对措施:
激素分泌的生理节律是无法调节的,但可以通过外源性应用类固醇药物,来预防痛风发作、缓解痛风症状。需要提醒的是,药物存在可能副作用和潜在风险,必须符合激素治疗适应证、并在医生指导下方可使用。
4、对于痛风患者,睡眠时打鼾现象并不少见,尤其是同时具有超重、肥胖体型的人群。
鼾声时起时停,伴随而来的是反复出现的呼吸暂停,情况严重时,会造成机体血氧浓度降低。为了应对组织缺氧,机体核苷代谢增加。体内产生了大量内源性嘌呤,而嘌呤的代谢终产物正是引发痛风的尿酸。
应对措施:
a.对于「打鼾」症状严重的痛风患者,一定要采取措施,尽快矫正「睡眠呼吸暂停」; b.建议睡眠时选择侧卧位或半俯卧位,抬高床头或枕头,并保持鼻腔通畅; c.超重、肥胖患者应进行减肥; d.对于符合指征的患者可选择佩戴矫治器、接受手术和经鼻持续正压通气等治疗。
二
夜间痛风发作的紧急处理办法
夜间痛风忽然发作,往往疼痛难忍,影响睡眠。发作时患者往往缺少应对措施,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瘫痪。
紧急处理办法
痛风患者家中应该常备可以止疼并且可以缓解炎症的药物,夜间痛风发作时可服用西药减轻疼痛,阻碍炎症。
西药可以迅速减轻患者痛苦,起到良好的控制病情的效果,但西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因,病情也会二次复发,同时西药也存在很严重的副作用,长期服用会导致患者机体产生抗药性,降低药效;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肾,肠脏衰竭等。
所以一定要从正规渠道购买西药,谨遵医嘱,按照规定说明科学服药。同时夜间痛风发作后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三
如何从根源上解决痛风发作问题
传统的医疗手术,只能切除患病部位的痛风石结晶体,但不能彻底清除致病因子,依然存在二次复发的可能性。于此同时也存在创口大,高风险等弊端。
现代“中医微创针镜技术”诊治一体,可解决传统医疗手术带来的各种弊端。“中医微创针镜技术”在全程可视的“内窥镜”条件下完成手术,有效迅速的找到痛风石结晶体的分布部位及数量,微创精准提出,达到创伤小、恢复快、低风险效果。
未避免病情反复,后期还需采取“免疫吸附技术”,吸附血液中的致炎因子和致病物质,从根本上解决二次复发的可能性,真正做到“治痛抗复发”。
治疗痛风取得良好的效果,医院、规范的治疗外,患者自身的努力也必不可少。要严格把控饮食,锻炼多方面,注意日常生活习惯,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状态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也是战胜痛风的关键所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