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31118/4292721.html
近年来,鹅业发展速度较快,凡是养殖条件和养殖水平高的养殖业主都能够拥有很大受益。但是随着鹅业养殖量的增加,鹅病日益增多,尤其是雏鹅痛风,给行业造成巨大损失。有的养殖场可全军覆没,问题十分严重,笔者经过调研和临床实践总结了雏鹅痛风的发病原因的五大因素和防控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病理变化
禽痛风是尿酸代谢性疾病,又称尿酸盐沉积症,是因为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障碍,导致血液中尿酸含量显著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进而以尿酸盐形式沉积在关节囊、关节软骨、关节周围、胸腹腔及各种脏器表面和其他间质组织中的一种疾病。禽痛风主要分为关节型和内脏型两种。一般认为,关节型痛风类似于人类的痛风,而内脏型痛风则类似于人类的尿毒症。雏鹅痛风的发病以内脏型为主,也有两种类型并发的情况。雏鹅通常在6~10日龄开始患病,外观表现为精神萎顿、身体摇晃、行走无力,初期表现出口渴,然后食欲废绝并出现衰弱,排稀白色或半黏稠状含有多量尿酸盐的粪便,并因粪尿中尿酸盐增多,肛门周围羽毛上常被多量白色尿酸盐黏附。发病但尚未死亡的雏鹅血清尿酸、肌酐、尿素氮浓度及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提示存在肾脏功能损伤问题。组织病理切片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严重的水肿病变,基底膜破损并伴随炎性浸润,但器官组织表面却无白灰状尿酸盐沉积。病鹅经约3~7日的病程后逐渐衰竭死亡,15日龄前后为死亡高峰。20日龄后,病情较轻的雏鹅大都可以自愈,群体发病率显著降低。死亡雏鹅剖检发现,肾脏外观表现出典型“花斑肾”样特征,在皮下、心包膜、心肌、胸部肌肉、肝脏肾脏表面,甚至眼眶周围普遍沉积大量白灰状尿酸盐,这可能是由于病死鹅在发病后期体温迅速降低、并严重脱水,导致白色的尿酸盐晶体大量析出,沉积于组织器官表面。
雏鹅痛风排出大量带有白色石灰样粪便
内脏型雏鹅痛风,心包肝脏大量尿酸盐沉积
二、发病原因
1、种鹅饲养条件差
现在90%的鹅孵化场为了增加利润,降低风险,都没有自己养殖种鹅,所用的种蛋都是从养殖户场里收购的。而种鹅场养殖条件参差不齐,环境局限,造成隐性疾病繁多。主要是养殖场使用的饲料质量低劣营养素缺乏和霉菌毒素超标两大问题。养鹅行业本身起步晚,各种标准不规范,养鹅户对种鹅管理认识缺乏,思想观念落后,抱着只要能降低成本多产蛋就万事大吉的心理,没有考虑到孵化出的雏鹅质量问题。使用的原料五花八门,霉菌毒素大量蓄积,种鹅免疫力逐渐下降,使用的预混料档次极低,造成种鹅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严重不足,孵化场出壳率受到极大影响。营养不足和霉菌毒素造成雏鹅肝肾功能下降,为雏鹅痛风埋下了伏笔。
2、药物使用不规范
雏鹅出壳时,为了克服雏鹅小鹅瘟母源抗体不足的问题,孵化场在雏鹅1日龄时都会注射小鹅瘟抗体,为了防止注射时针头交叉感染,在注射抗体时都添加有抗生素,雏鹅到养鹅场后,饮水里面又添加有抗生素预防浆膜炎的发生。有很多鹅场在6日龄再次注射小鹅瘟抗体,在此添加抗生素,频繁的使用抗生素造成雏鹅隐形中毒,肝肾负担大大增加,肝肾功能严重下降,为雏鹅痛风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雏鹅8日龄痛风病开始猛然增加。
3、饲料营养不科学
由于我国还没有制定鹅的营养标准,各厂家为了雏鹅生长速度更快,千方百计设计速长配方。但忽视了鹅的本性和生长规律,高蛋白高能量的使用加重了雏鹅的代谢负担,超越了雏鹅的代谢能力。钙磷比例不平衡,严重影响雏鹅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等因素,造成雏鹅尿酸盐大量渗出沉积在脏器上面,造成雏鹅痛风病。
4、育雏环境不达标
很多养殖场育雏棚太简陋,甚至有些还在地上育雏,育雏舍温度低、湿度大、不敢通风、氨气超标、氧气含量不足等因素造成雏鹅免疫力下降,是雏鹅痛风最大的诱因,为雏鹅痛风创造了条件。
5、星状病毒有感染
本病毒在鹅上是一种新发病毒,目前没有疫苗预防,因此星状病毒已成为危害雏鹅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这种病毒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一般不会发生。动物试验发现,该病毒主要侵害雏鹅肾脏,可导致生长缓慢和尿酸盐在脏器表面的沉积,可能是导致雏鹅痛风的重要原因,对雏鹅注射抗星状病毒类抗体可以很好地预防痛风的发生。星状病毒可通过“粪-口”途径在禽类群体中传播,一旦发病,会迅速在鹅群中迅速传播开来。同时,垂直传播也是星状病毒重要的传播方式,病毒通过种蛋、鹅苗导致疾病在地区间扩散。
三、防治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的引起雏鹅痛风的五大因素来对症施策,问题就显得很简单了,但是要想真正解决雏鹅痛风问题一定要做到以下措施并且执行到位。
1、充分了解雏鹅孵化场的情况,要从规范化孵化场进雏,把好第一关。
2、清醒认识药物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预防的正确理念,包括抗体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防病的,因此药物和抗体不能过多使用。育雏阶段只用一些优质多维以提高免疫就可以,不必使用过多抗生素。
3、要适当补充粗纤维饲料,尤其是青绿饲料,做到精饲料和青绿饲料7:3搭配使用。合理饲喂是确保雏鹅健康生长的先决条件,适当的日粮营养水平可预防痛风等营养代谢病的发生。为预防鹅痛风病,首先,应降低饲料中蛋白质的水平(推荐水平:16%~18%),特别减少动物性蛋白质的使用。其次,供给充足的饮水,确保尿酸等蛋白代谢产物的及时排除,避免其在体内的积累。再次,控制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水平,合理使用电解多维平衡离子水平、及时补充维生素A维持上皮健康,同时避免钙磷比例失调。最后,鹅是传统的草食水禽,青粗草料中丰富的纤维也可以维护鹅肠道菌群的正常结构,促进雏鹅肠道菌群定植完成。因此,鹅群可采取放牧为主、补料为辅的饲养方式,不仅能够使雏鹅采食大量的天然青绿饲料,节约精料,还能够在放牧中使其进行足够的运功,增强体质,提高成活率。
4、加强精细化管理,育雏温度第一周不低于30度,第二周不低于28度。以后每周降低2度达到20度为适宜。湿度保持在65%左右,舍内不潮湿,舍顶不滴水,鹅背毛不沾。空气不污浊,安装排风扇、适时通风换气增加氧气含量。育雏舍要求温暖、干燥、保温性能良好,空气流通、养殖密度适宜。具体来说,①温度:育雏温度是否合适,可根据雏鹅的活动及表现来判断。育雏期间切忌温度时高时低,以免雏鹅患病。一般来说,0~7日龄的雏鹅舍温在30℃左右,而后随其日龄的增加每星期下降2℃,但昼夜温差不能超过2℃。②湿度:育雏室要保持干燥清洁,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为防育雏室湿度过大,要经常更换垫料,切勿使饮水外溢,加强通风。③养殖密度:一般情况下,各周龄的饲养密度不同,1周龄以20~25只/㎡,2周龄以15~20只/㎡,3周龄以11~15只/㎡,4周龄以4~10只/㎡为最佳。良好的育雏环境有助于增强雏鹅抗病力、降低病原微生物在环境中的浓度,减少疾病发生。
5、加强消毒,每3天舍内消毒一次,笼具、舍顶、地面墙面都要认真消毒,做到不遗漏死角。禁止外人进入鹅舍,以便控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6、及时治疗雏鹅一旦发生痛风病要及时治疗。及时使用河南牧经养殖技术研究院研发的雏鹅痛风灵能够快速减少雏鹅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
商品名称:雏鹅痛风灵
研发单位:河南牧经养殖技术研究院
用法用量:每瓶ml供只雏鹅饮水使用3~4小时,每天一次,连用5天。
联系-
参考文献:
1、《雏鹅痛风病防控措施》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养禽教研室刘健
2、《雏鹅痛风发病原因及其防控技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施振旦
3、《禽病彩色图谱》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科技学院陈理盾、李新正、靳双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